政治,black people 

看到black people投蓝几率极高我就想起来,我出国在外或者上网时经常对black people很有好感尤其是black women/black queers,TA们很多对少数群体的困境很敏感,对其他有色人富有同情心,每次看到简中宣传特意抓典型区分说BLM时黑人只想着自己独特如何如何我就很心碎地想说不是这样的,Stop Asian Hate大游行时期很多很多很多参与者都是black people,很多人其实不会因为支持BLM而反对Stop Asian Hate,相反关注自己身上的种族压迫还可能会让他们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种族歧视更敏感 😢

其实有想像以前那样把一些恍惚的瞬间记录下来,那些让我有一瞬会在心里想“你对别人也是这样的吗”的小事情,但后来又觉得没什么必要,我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并不是objective truth,对方的行为、意图和习惯给到我的感觉也只是我的感觉而已。
但其实这些小事情就算不手动记录,也常常会在大脑里无数次打转,真是让人搞不懂又忘不掉。
但是但是又导致自己很期待每次的第二天,挺有活着的感觉的,但是又常常内心跌宕起伏,真是人生呀。

从小到大的理想型的类别里都没有“可爱”这种选项,可是,可是……难道我现实里喜欢的类型top3以内是可爱的人吗 :Aru_0190:

今天份的地狱新闻:
顺性别女性因为外表「过于阳刚」,被监狱管理局被当作跨女送进了男子监狱。
thepinknews.com/2024/10/29/cis

这就是我们讨论无数次的,当TERF和基女反复强调 #性别本质主义 ,最终受害者一定是女性自身。当你以父权规训的刻板女性形象去审判一个人「够不够有女人味」时,被这一标准创到的指派性别女性(AFAB)一定远远多于跨性别女性。

mastodon.social/@hiromst/10937

mastodon.social/@hiromst/10937

#性与性别

骑自行车经过两个正在说法语的人,我逐渐减速试图做法语听力(发现90%根本听不懂(遂放弃

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
之前看到这篇科普,回想起来还是很震撼、恐怖,但又有一丝安心。

我大概组织一下语言,因为这太反常识了:

如今象征着“生命”、“自然”、“地球”、“环保”的树木,其实是曾经招致过地球世界末日的异常物。

说在远古世纪,植物为了能够生长得更加高大而进化出了“木质素”,从植物变异出了巨大的树木。地球上大陆的大部分都覆盖着这样动辄三四十米高的参天巨树,“森林的光合作用让地球氧含量一度超过30%,高浓度的氧气也让同时期的昆虫体型远比今天要大,雨林中游弋着盈尺的巨脉蜻蜓”。

但恐怖的是,自然中根本没有能够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也就是说,树无法腐烂。
一棵巨树死后会继续存在千百万年,那时的大陆上遍立着不朽不坏的尸体森林。

纵然沧海桑田地层变化土壤深埋,树的尸体依然顽固地存在——如今地下丰富的煤层,大部分都是那个时期无法腐烂的树木被地层挤压形成的。

树木生前以光合作用吸入的无数巨量二氧化碳,死后也无法被分解重回自然,导致空气中的温室气体越来越稀薄直到临界点,没有温室效应的保护,地球开始了数百年间的降温直至成为极寒地狱,不间断的冰雪覆盖整个世界,生物迎来了全球大灭绝,这一事件被称作“石炭纪雨林崩溃事件”。

又过了数百万年,终于,能够分解木质素的真菌诞生了。
树木终于能够自然腐朽,被禁锢的碳元素终于能重回自然。树从招致数百万年冰河末日生物大灭绝的”异物“终于成为了正常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而地球上这样的大灭绝和末日此前曾多次重复,未来也会一直重复。地球上众多生命的演化和发展就注定末日会不断来临,不断毁灭一切生物,将地球生态维持在只有微生物存在的寂静状态里——而这种死寂也是地球历史中真正的常态,百花齐放的不同生命才只是匆匆一瞬。

这就是”美狄亚假说“,以古希腊神话里杀子的美狄亚命名。地球,或者说,地球生命的集体无意识,是自我毁灭的、自杀性的。生命诞生就注定会走向自我毁灭。

现在想想,人类说要保护地球,或许还是太傲慢了。
我们人类只存在了相当于地球历史的几乎千分之一秒(多半也将集体毁灭在另外千分之一秒后)。我们破坏和试图拯救的环境只是适于我们生存的、极为特殊且短暂的一种地球环境。
人类的发展无疑会加速下一次大灭绝的到来,但是地球本身并不在意,或许根本没有留意到。

灭绝一定会再次到来,地球会再次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等到我们灭绝之后,甚至就连那些曾经堆积如山、无法降解的白色垃圾,也会成为地球新生态循环的一部分吧。
新的真菌或其他的什么微生物会诞生出来,分解我们曾视为不可毁灭的塑料、钢铁、人造物,又或者它们也会随地壳变动,被地层压力、高温或种种气体重塑转变为全新的物质,就像曾经不朽的森林一样。

地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在下一个亿年来临之前,下一次生物系统演化中侥幸进化出的文明或许还有机会挖掘到我们遗留下的地层。而下一次的短暂生物系统演化也将继续迎来它们自己的大灭绝,使地球再次重归长久的、正常的寂静,反复循环——直到地球走向被太阳吞噬的终点为止。

圣诞!圣诞!我需要圣诞!(吱哇乱叫

法语,好难,英语,好难,我的脑容量,好小 :Aru_0400:

就像营养学上说想吃甜其实是缺铬,想吃咸其实是缺钾,想吃油炸食物是缺钙,缺乏精力其实是该吃蛋白质,情绪低落有可能是碳水不足血糖太低。

可能就是因为很多时候不懂需求和欲望的本质是什么,才会经常归因失败,所以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缘木求鱼,人以为自己想要的是统治世界踩头一切,其实人想要的是无论怎样都不再被压迫和剥削。人以为自己想要的是具备权力金钱所以性对象纷纷而来,其实人真正想要的是在亲密关系中真的获得尊重和抚慰,人以为自己想要受人尊敬的体面工作,其实自己想要的是能够在工作中真正感到自己的价值并因此被认可和奖励……

斥巨资吃了一整个达美乐披萨,爽到 :Aru_0181:

为什么女性很少选择计算机专业和理工科?

前几天看了一篇研究,关于理工科和计算机领域针对女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发现这种偏见在小朋友六岁的时候就已经根深蒂固了。也就是一上小学这种偏见立刻呈现出来了,导致女生丧失了对STEM学科的兴趣。这个研究是在美国做的,发现偏见是跨种族存在的。

这个研究还有一组实验室实验:一旦一个活动被打上了性别标签(“这个活动女孩子不感兴趣”),会显著降低女孩子参与度。实验中的活动并不是真实世界已有的学科(比如计算机),只用了“activity”这个词指代。也就是说唯一的变量就是这个性别标签。

然后想到前阵子看到的另一篇论文,研究婴儿的social categorization的形成,也就是婴儿是通过怎样的认知机制给人和事物分门别类的。social categorization是形成stereotype的基础。这个研究针对generic language对categorization的强大影响力。generic language指的是这种表述:“女孩子怎样怎样”、“男孩子怎样怎样”,而不是“这个女孩...”或者“一个女孩...”

然后研究发现两岁的小婴儿在听到generic language的会形成social categorization。在听到非generic language的时候不会形成这种分类。

结合这两个研究,就能发现我们每天都暴露在怎样的语言毒气室里。而这些如空气一般弥漫的语言又是怎样潜移默化塑造我们的社会。

#科研搬砖

照片上的波特夫妇虽然笑容可掬,但背景的惊人变化却令人唏嘘。英国《卫报》报道说,这对夫妇2009年夏季来瑞士度假时,罗讷冰川的壮观景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15年后,两人决定故地重游,然而当年阳光下发出耀眼光泽的冰川却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个泻湖和灰褐色的冰川舌。

波特在社媒上写道:“说老实话,看到这副场景我哭了。”当被德国之声问道,冰川消融的问题早已众所周知,但他的贴文为什么仍会获得数以百万计的点击呢?波特说:“这种个人化的经历,显然更容易给人带来触动。”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罗讷山冰川就已慢慢开始消融,这同小冰河时期的结束密切相关。在持续四百年的小冰河时期,地球大气层温度一直较低。而近年来,冰川退缩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和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有直接关系。

看到IG上一堆台湾人骂跨性别权利运动,说因为这些跨性别搞事情,害到了他们的林郁婷。这个逻辑真的有点厉害。还说“天啊拜托千万不要把林郁婷拉到跨性别那里欸!”
拜托,是TERF鉴女性挑起的这个事情,跟跨性别又有什么关系啊。 :blobcatflip:

JK罗琳这个发言一面是种族主义,一面是恐跨,就是这么简单。只不过鉴女性害到的通常是顺性别女性。
我和跨性别朋友一起走进女洗手间,每次被赶出去的都是我而不是她。因为她看起来很passing,可爱的萝莉的感觉,而我看着像男的。这个鉴女性到底在鉴什么呢?发型还是穿着打扮呢?可能就像八之前说的,头发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 :blobbroken:

今天从小朋友那里学到了用“喵喵天”来代替“聊聊天”。“我们来聊聊天”听起来好像要讲什么很严肃的话,但是“我们来喵喵天”就觉得两个人只要对着喵喵喵就可以了,很轻松,很可爱 :blobcat_owo:

Show older
创神星

Quaoar是一颗足够远也足够小(同时域名还没有被抢注)的矮行星!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