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强的恶意评论通常具有明显特征。越是从小习惯了攻击性言行的人,使用攻击性表达就会越舒适。还有,年纪越小,越容易模仿父母或者身边的成年人的暴力来盲目行动。如果拥有这两个特征,暴力性就会在匿名时爆发。他们了解哪种表达最令人痛苦,也懂得如何攻击对方最脆弱的部分。努力理解恶意评论,其实毫无意义。这是因为,理解一个长期习惯了暴力方式的人,并不是只理解表面的几行评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必须理解他的整个人生经历。所以,智慧地解读恶意评论的方法,不是接受,而是忽略那些评论。这是智慧地解读恶意评论的第一个方法。责备、戏弄、名誉诋毁、咒骂等所有的表达,绝对不是在针对我们。那是对方在以歪曲、暴力、悲惨的思维,描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无法满足的欲求。因此,看到那种文字,请在心里大声呼喊:“:“那是你的意见,不是在说我,而是在说你自己。”即“It's about you”。网友在匿名空间里敲击键盘的瞬间,意识不到自己的暴力性,下意识、习惯性地乱说一气,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很难解释为什么会那么做。建设性的批判,与单纯为了攻击的暴力评论,是完全不同的。建设性的批判中,包含着那个人的思维与明确意图,攻击性评论中则不存在这种意图。其中的唯一意图,便是被自卑压制的自我,想要在匿名空间里扭曲地表现自我的“存在感”。通过这种暴力方式表现自我存在感的地方,便是可以隐藏真实身份,同时塑造另一个身份的网络世界。”
摘录来自
为什么和你说话这么累
看书看到一个将对待小孩的正确方法翻译成对待成人自我的正确方法的表格,觉得说得特别有道理。比如这几条:
“孩子版:如果不是有什么危险或者绝对的必要,不要打扰孩子。要等到孩子自己转移注意力,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机会体验自己调节状态的感觉。
成人版:如果不是截止日期迫在眉睫,不做就会失学或者失业,不要打扰自己。给自己机会自然地转移注意力,找到自我调节的那个转折点。”
“孩子版:采用“暂停”和“非惩罚”的方式结束冲突。这是受用终身的应对冲突的方式,尤其是“非惩罚”这个关键词,很多成人在处理冲突的时候,常常会自我攻击、责怪自己,这是一种惩罚,大概率是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遇到冲突的时候,就是被这样对待的。
成人版:一定不要因为任何理由惩罚自己,即使犯错,我们可以承担责任,可以改正错误,但惩罚永远不是你应得的被对待的方式。包括你自己,也没有权利这样对待自己。“
感觉很难这样对自己。但是看了对应的对小孩的方法,心里是赞同的。也就是说我可能对一个广义的儿童形象可能比对自己都还要好多了😂
完整版见下图,书的名字叫做《二次成长》by王瑞。#地铁书房
喜欢说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