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
杜甫 〔唐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燕谈录》选段 约翰·塞尔登 杨周翰译
〔明智〕
在乱世,聪明人一言不发。你知道,狮子把羊叫来,问她,他是否口臭,羊说“是的”,狮子就把她的傻瓜脑袋咬掉。狮子又把狼叫来问,狼说“不臭”,狮子把他咬成碎块,因为他阿谀。最后狮子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它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
(……这真的不是在讽刺吗)
(只有狐狸的代称是“它”耶,有趣)
〔衡量〕
我们总用自己以为自己有的某些长处去衡量别人。纳施是位诗人,很穷(诗人总是穷的),他看见一位市议员挂着金项链,骑着高头大马,便用不屑的口气对一个同伴说,“你看见那家伙了吗?多神气,多了不起?可惜啊,他却做不出一句无韵诗来。”
(好吧看完这段我确认是在讽刺了)
〔意见〕
古时的柏拉图信徒有个很妙的想法:天神位在人类之上,他们有些品德,人类也有,那就是理性、知识,但天神安安静静地循规蹈矩。禽兽位在人类之下,但禽兽也安安静静地过日子。但是人类有一种品质,却是天神和禽兽都没有的,它给人类带来无穷的困扰,是世界上一切混乱的根源,那就是人类的“意见”。
(笑死我了……裱起来裱起来)
《一个漂亮、快活的挤奶姑娘》约翰·韦勃斯特 杨国斌译
虽然都是性格特写不过感觉这篇比昨晚那两篇的第三人称视角都更突出而且更像在写具体的某个人而不是一种类型……可能因为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分量很大?并不给人一种概括的感觉
但莫名觉得这样的第三人称其实写出来跟第二人称差不多尬……
性格特写两篇 汤玛斯·欧佛伯利 杨国斌译
今天的硬说time.jpg
话说头一次知道“性格特写”这种东西……可能不是第一次读但是确实是第一次知道这个名称(如果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教过也正常毕竟我屁都没学进去)
虽说是人物画像般的文章却没什么外貌描写,或者说类型人物的重点不在外貌吧,只要能精准描画出性格和行为特征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而且写这些角度所需的观察力应该是比写外貌要高的……要考虑写哪些点才能让读者准确接收到想表现的那种形象、要有此类型人物的共性,也就是说要写出其本质
……另外啤酒真的不好喝啊!真的不好喝啊!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谜样的性格》契诃夫 汝龙译
……硬说就硬说吧
讽刺得太直白导致我连读了两遍因为以为自己漏掉了什么……
结尾作家的叹气和沉思比较意味深,其实开头就提到他专从上流社会取才,像女主角这样虚荣的人不一定就见得少,所以觉得沉思既可以平实地解读成“的确在想她为何要再度委身富豪”也可以深层解读成“上流社会人为何都如此惺惺作态”
很短的篇幅和很突出的核心这种对比……嗯嗯……
培根随笔 弗兰西斯·培根 王佐良译
1.谈读书
一句废话都没有的指导,几乎全方位都涉及到了,看完感觉句句在骂我。
2.谈美
很短,可以看出少许比喻和接二连三的举例及对比论证是基本风格了,的确是言简意赅便于学习
虽然昨天刚复习完唯美主义论文的本人基本不能赞同其说法
3.谈高位
这篇结构其实挺典的。
“居高位者乃三重之仆役:帝王或国家之臣,荣名之奴,事业之婢也。”开门见山掷地有声惹……头两段实际上是从心理角度分析人为何追求权力,没有举例实证,且重点放在了追求权力的不良后果
中间以成事之休息过渡,马上转到对居高位者的劝诫,尤其是写掌权之弊端那几段,表面写堕落状貌实际在写你该如何做人,最后又回到了开头的论点辅以实例作结
写得真好
4.谈真理
比喻形容描述的比重很大,猜想是主题本就比较抽象之原因。讲真理却从伪物起头也是很典的写法惹
5.谈结婚与独身
“未婚者为最好之友、最好之主、最好之仆,然非最好之臣,因其身轻易遁也,故亡命徒几全未婚。”感觉是最没结构没定论的一篇,整篇都只有一段,像是想到啥说啥的那种写法……内容也难以苟同
但真的都是很精炼到位没废话的文章,也“不是空洞的议论”,作为教育性文章来说很合适读也不难懂。看维基说现代英语大致完成于1550年,然而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晚期间还有近代英语作为过渡,不知道原文是属于哪边的,感觉是为了提示写作年代才译出超浓的文言味
《不平的镜子》契诃夫 汝龙译
读到“你看见吗?”愣了一下,好像哪里不对又好像没什么不对,想起学日语的时候,可能形和辞书形或者现在时与非现在时有时要翻译成中文就会变得区分不开,“你能看见吗”“你看见了吗”应该是最正常的表述但原文直译过来往往却是“你正看着吗”。中文,好混沌的语言……虽然这篇的情况应该是时代使然吧我也不知道!
也是讽刺味很冲的一篇,前文明确提到主角曾祖母“毫不俊俏、其貌不扬”,妻子还直接问“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结果自己照了一次之后也疯魔了……自己(内心的弱点)是不可战胜的,嗯嗯
(虽然读到中间时候脑内产生一个照了镜子发现真我于是带有正面意义地抛弃丈夫走向独立了的分支……)
《理查三世史》片段:琪恩·肖厄 汤玛斯·莫尔 王佐良译
“……于是她虽顶了可耻的罪名反而赢得群众的赞美,尤其是那些看上了她的身体远过于她的灵魂的人。不喜欢她的行为的良善的人对于罪恶得到纠正是高兴的,但也对她的赎罪感到同情,而不是感到庆幸,因为他们考虑到护国公之所以这样惩罚她并非出自道德感,而是另有卑劣用心的。”
“国王常说他有三妾,各有所长:一个最愉快,一个最有心计,一个最虔诚,这最后一个可称是他那王国里最信神的娼妇,因为很难使她离开教堂,除非是为了立刻上他的御床。……”
“……但是我认为正因为她现在沦为乞丐,无人照料,缺朋少友,她更值得我们追忆。想当年她有钱有势,得国王欢心,帮多少人办成过事情。许多别的人物也有过得意时候,由于干了坏事反而留名至今。她所做不比这些人少,但因没干多少坏事就被人忘了。人们总是把作恶的人刻在大理石上,而行善的人则反而委名于尘土。……”
因为真的更短且前头有个引子所以没啥言之有物的感想了,就,我怎么记得看见过很多次人说不要加太多定语不要用太多形容和“的”,我觉得这好像就是标准翻译腔?有些地方好读但有些地方翻来覆去读好几遍才搞明白在说啥……
《音乐教育》沈诞琦
看了那个可视化卡农突然想再读一遍这篇就读了,其实也没花太长时间
要素过多乱炖版成长痛,其实也许没有痛,只有不理解罢了,而且是一种很“时髦”的不理解:移民家庭生下在外国文化中熏陶浸染的孩子,既无法用自己的母语与孩子交流,也听不懂孩子嘴里一口的标准美式英语。代际冲突被套嵌在文化隔阂里,性格温和的孩子却放弃了沟通,最大程度地默许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最喜欢的就是第三人称剖析小孩儿心理的那一段,主要也是很吃列举和排比句式,写得好的话节奏感就能很强……再就是大师傅那句“人开心那是一,剩下九十九都是在还债”,当年读第一遍就狠狠记下了这句话
只是大师傅的经历穿插进故事这部分因为我没什么历史素养所以搞不懂其中的深意,只是在想父亲这代儿子这代加上大师傅个人三种不同的非本土身份在本土的生活轨迹和颠沛流离相互照应大概也是想体现亚裔于美帝生存的缩影。最后的结尾可以说留有余味也可以说略显仓促吧毕竟当年这不是我全本最喜欢的一篇
梅花引·荆溪阻雪
[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好きなことを死ぬまで呟いて語りたい
全fedi宇宙第一船户明里狂粉头子(自封)
从雾海转移来↓
@EVERYTHINGinthebackyard
即时感想和解读都是超出银河系的私人
是个看漫画魂器,偶尔读书,如果眼熟请不要见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