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自己復刻書裡的方塊,沒有畫得很嚴謹,就這麼簡單的結果花了大把時間。
掌握法則得熟練灰階,尤其必須知道數值和灰度的對應,不然就會做出很奇怪的漸層條,裡面灰度遞減可能轉換出來不是線性而是指數類型。
人眼辨識灰度跟直覺好像本來也就跟HSV實際界定的數值不太一樣。
筆記:社會學史
社會學史 I-4 馬克思
商品分析 商品就是經濟,是下層結構,但是意識形態的分析-人類思考方式的分析
現代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說明其成立的理由
資本論同時也是關於全立慣唸意識形態的理論
物體多樣,但都能概括為質量加上運動速度,用量衡量各種物體
- 貨幣衡量各種物體→ 資本論
- 康德 先驗唯心論:測不準定理?
所有物品都變成商品的社會
物化論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類創造生活手段以生存:共同活動
關係,像是外在的物一樣具有客體性
關係產生內在本質直存在的錯覺
異化論:
S人→O上帝 (人類創造上帝
物化論:所有實體還原成關係
O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所誕生的錯覺,R投射出對象O
R→O
R→S
-
馬克思理論說明:在市場(這個現象)中,一種等價形式或價值的基礎如何誕生,商品交換為何變得可能。
人們託付給名為市場的特定社會,並生成社會秩序的機制。價值形式理論。
資本主義中,無法還原成任何使用價值的「某個東西」本身,成為人們追求的對象受到崇拜 - 守財奴過度禁慾,囤積貨幣卻不使用 - 薪水小於勞動價值→剩餘價值
買下勞動力,勞動力產生新的價值,大於購買勞動力的價格 - 以物換物→守財奴→資本家
資本家為了增加貨幣,使用貨幣,投入資本
行為合乎理性:守財奴變為資本家
資產階級:被資本主義之神召喚的人
無產階級:被神放棄的階級
基督教來看,(看起來)被上帝放棄的人是罪人,而罪人才是真正被神召喚的人
當無產階級能夠響應神的召喚站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生革命,推翻資本主義
https://store.line.me/emojishop/author/900141/zh-Hant
暹羅貓貓紅豆小姐的LINE貼圖們
玛格南摄影师Harry Gruyaert镜头下的俄罗斯“1989年,柏林墙倒塌后不久,我看到了一个冰冻且僵化的社会,人们不知道该把精神寄托在哪里。突然,一种未知的、褪色的、柔和的配色方案被呈现在我面前,这里的图像存在于两个世界之间。”
http://b23.tv/uGi1a4e
https://www.magnumphotos.com/arts-culture/travel/harry-gruyaert-east-west-magnum-photos/
《灰色的狂欢节》中提到的水墨危机论
将西方艺术视作科学的艺术,并放大了对于“科学”——或者仅仅只是科学的表象的追求,水墨便被逼退到“保守”与“僵死”的境地。题材、程式都是被攻击的对象。
将18世纪为传教而来的郎世宁视做西方光影凹凸画法向中国水墨线描传统的归顺,无疑是中华帝国文明在黄昏时无限放大出来的一次自我安慰。到了晚清的时候,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失利,文化的挫败感已经深深包围了中国人,水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作为传统的一部分开始受到反叛,而在后来象征社会主义极权高峰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归入到“破四旧”的对象中,它幸存的唯一样态是作为点缀性的意识形态宣传手段,在1980年代,现代主义被引入并诱发了激进的前卫运动,水墨再一次被当做双重僵化——过于守旧与政治工具化——的艺术形态受到拷问。
双重的他者
也许,再没有比水墨更能映照出我们这个年代所面临的“双重的他者”的处境:一方面,西方这个“他者”构成了巨大的文化强势,在如今的全球化语境之中,几乎不可能有所谓纯粹的民族文化了;另一方面,仅仅是使用笔墨和宣纸也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在场和延续,经由劫难丛生的20世纪,我们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被明显地割裂,对于国学及其美学系统的认知相对贫瘠,并且,在现代化进程中丧失了水墨所赖以存续的初始背景,不妨说,传统同样构成了一个另一种意义上的“他者”,它显得完美而遥不可及,“对传统的思念,就像夜晚梦见老情人一样”,出生于天津的艺术家李津曾经幽默地感叹道。
水墨观念主义者与传统主义者的争论
谷文达为水墨设下的地界
“一旦中国水墨艺术的创作逾越了此一界限,它将不再是中国水墨艺术了;但是,没有企及此一‘地界’的创作将不是当代的。”水墨的整个存活空间仿佛就此被压缩成了一条边界线,就像一个杂技演员走在钢丝上,如果无法维系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可能。
传统主义被认为失去了对于当代的反应,而水墨的复生有赖于新的媒介的转换与应用。
对于水墨传统主义者来说,水墨的观念主义乃至整个当代艺术仿佛都是西方这个他者的一个投影,是入侵文化的同谋。
靳卫东对此做出批评:
这种艺术强化了面向西方的实用性,而中国文化只是可资使用的一个符号,不再具有现实内涵,不关心现实的、政治的而且以一种极超然的世界态度飘浮在各种文化之间是这种艺术的特点。”进而,她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当代艺术貌似反传统,充满了革命性,其实每走一步莫不在试探西方的意志,图解西方的思想。”
事实上在很多假借当代之名的复生中,水墨作品都沦为了一个迎合的符号、取巧的奇观和僵化的任务。
双方的隔阂
一方面,观念主义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有赖于运用具有强烈标识感的东方传统符号以获致西方系统里的一席之位,他们可能是及时地参与到全球化语境所带来的命题探讨之中,但并没有真正地使得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或特征得以创造性地传播;而在传统主义者这方面,状况同样并不乐观,如果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能够以“新文人画”、抽象水墨实验的集体在场作为活力的表现,随着这些浪潮的式微,新的转机并没有凸显,只有少数一些人在取得进展。
《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
從消費主義開始談起,到細項食品、藥物、以及其他成癮現象的關聯。
除了前幾章消費主義到社會框架與馴化,特別值得看的章節是藥物與FDA。在美國很多上市藥品與補充品,為什麼其他國家不一定准許?FDA只對藥品負責,若是標榜為營養品,管制非常少。而對藥品的負責,又變為對藥廠負責,藥廠的錢與權力使得FDA在弱勢方。
另一有趣的章節是制定疾病與標準的DSM,講到了病名流行化:一種新的疾病被定義後,反而變為時髦象徵,許多人誇大覺得自己有這種病,求診,造成醫療負擔加大,藥商再大賺一筆。
糖的機制和危害,很多書籍等等都已經描述,如果不是特別想瞭解,掃過一遍其實差不多了。
還是想不出如何好好的為這本書做筆記…或是寫更深入的感想。其實有很多可以深究的,必須耐心幾章幾章好好寫才行。
#藏书室 埃莱娜·费兰特 《语言的民族性》
#藏书室 本来想读一下埃莱娜·费兰特 《语言的民族性》,没时间就算了。把这篇短文存个档,多少缓解了我对“存在与归属”的孤独感。
(1/3)我爱我的国家,但我没什么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尤其是,我很难消化披萨,我几乎不怎么吃意大利面,我不大声说话,也不爱做手势,我讨厌所有黑手党,我从来不会感叹:我的妈啊。我认为,民族特点是一些简化的东西,需要与之进行抗争。作为一个意大利人,对我来说,只代表我用意大利语说话和写作。
这么说似乎没什么,但非常重要。语言是历史、地理、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括,不仅反映了运用这种语言的人的美德和恶习,还映射了数百年来,讲过这种语言的人的美德和恶习。
词汇、语法、句法是雕琢思想的“凿子”,更别说文学传统了,这是一座神奇的“冶炼厂”,把几百年来积累的那些粗糙经验进行提纯,那是智慧和表达技巧的宝藏,我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对此很自豪。
因此,我说我是意大利人,那是因为我用意大利语写作,我想说的是,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意大利人,我用意大利语写作,这是我民族认同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