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友情破裂 婚育 

我有很多朋友都结婚生孩子了,有孩子确实会有很多不方便,该出门了,孩子拉屎了,要换尿布,耽误了;约好了一起吃饭,但孩子生病了,来不了了;孩子放假了,要多点时间陪孩子,没时间跟我出去玩去了。这都完全没问题。但正常的家庭,老公是有带娃的部分的,当妈也是有自己的可支配时间的,再怎么高需求宝宝,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忙到切割一切跟朋友的联系。
而且很多女生都多少帮闺蜜带过孩子。我出生的时候给我剪脐带第一个抱我的人是我妈当时最好的朋友,现在快70岁了,她们每年都还一起出去至少一次。我小时候高需求到,只要不是抱着边走边摇,我就疯狂地哭,这个阿姨在我妈生病我爸不在家的时候一天抱着我摇10来个小时。现在我住我闺蜜家,一天晚上醒5次给她家小孩喂奶;圣诞节她们出去全家出去聚餐是我一个人在家带他们的孩子;朋友老公出差,她上班时间跟孩子托管对不上,是我几乎每天去接孩子放学,一直看到朋友回家。明明婚育的女性也最能女性朋友这里找到support。
我们生气的点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结婚(甚至没生孩子)就玩消失,只有分手离婚需要诉苦了才会出现。我们抱怨有人出门就“老公老公”纯纯是因为哪怕他们提到不是老公,是任何一个我们不熟的不是朋友的人,也一样让人觉得不合时宜。感觉她们不明白:她们的伴侣是在朋友不在的时候是她们人生最重要的人,“它”在和朋友友谊关系中毫无作用。
我并不是想要朋友已经筋疲力竭了,还要照顾我们的情绪,而且不要不要不要因为任何我们明明可以一起面对的东西而抛弃我。这种失望完全不是源自于控制欲爆棚,它更接近于一种对“断裂”关系的失望,以“母职忙碌”而借口疏远朋友的人真的有问过朋友是想要一起度过一些哪怕有小孩打扰的时间呢?还是就此在彼此生活中消失呢?
很多友情的逝去太难归因了,可能是距离+职业发展不同+兴趣爱好转移,甚至没有任何原因就慢慢疏远了,但因为结婚生子突然“失联”确是清晰地可归因的,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能看到这么多抱怨和共鸣,人怎么可能不怪罪一个“破坏”了自己最珍视的感情的东西?
如果不能理解这种抱怨,那可能根本友情这个东西的排序根本很靠后。那也没什么好相互理解了

:时代少年团的演唱会有家长等待区

其实《中国梵高》这部纪录片,本身拍得非常艺术,重点并不是名画复制品工人在真迹面前的“折服”,而是欧美消费者是否看见亚洲工人的处境,以及亚洲工人的理想:

工人们挤在深圳城中村的廉租房,环境比很多小制衣厂更恶劣。夏天没有空调,乡下来的初中没读完的青年们,光着膀子,工作、吃睡都在一个拥挤到无法转身的、脏乱不堪的出租屋里,头顶天花板挂满制作中的画作,还要被潮汕包工头辱骂,仿佛奴隶。

荷兰的包工头一次订单近千张,只给中国包工头三万元人民币。包工头和工人都不知道,他们的产品在欧洲卖多少钱。

他们晚上挤在深圳夏季湿热难耐的破屋,看西方人拍摄的古早梵高电影,为梵高的悲惨感动落泪。堆满杂物、无处下脚的肮脏出租屋,烟雾散去,蓝色的《杏花》徐徐显现……

赵小勇去到欧洲,发现他的“大客户”荷兰包工头,只是个路边卖旅游纪念品的。

在博物馆看真迹,他确实被震撼了,但无法说清是被什么东西触动。恐怕不是那句简单的 “画了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一幅作品”。

从荷兰回来,他决定创作自己的画作,画手下工人们工作的场景,画家乡年迈的奶奶,农村贫穷古老的巷子。可能这才是梵高给他的启发:不是要你折服,是要你成为创造者。

bilibili.com/video/BV1tT411T7D5

Show thread

我看了一个采访,有一家人在小县城里,做名画复制品的小作坊。一家人流水线生产梵高,有打画布的,有调颜料的,这个人上第一层色,那个人上第二层色,最后钉画框,全都对照着梵高真迹的照片做。成品销往各类纪念品商店,或者家居摆件店。
负责把控全局的老爹表示,画梵高已经画了多少年,对梵高了如指掌,真迹的照片都已经印在脑子里了,一笔一画都背下来了。他就负责画最关键的部分,还要指导女儿女婿怎么画。
有一次梵高真迹在中国展出,老爹决定去看一看,虽然他觉得没有很大意义,都是他早就烂熟于心的东西。
然后老爹去看了,然后老爹被梵高真迹震撼了,说自家人画得差太远了,明明画得一样但是差太远了。
老爹就这样被一幅一幅梵高折服。
不知道有多少搞艺术的人去看梵高了,但是我想,他们肯定都没有这位老爹的感触深。
能在美术馆里得到这样的感受,真是难以复制的体验,不知道美术生去看雕塑正版又回想自己画过的石膏像,会有这样的体验吗?还是觉得应该很不一样吧。

neodb没法发图多说两句,真情推荐一下极地煎蛋,比起同发行商的缄默祸运我更喜欢这个,如果你喜欢怪怪的游戏,梦核的游戏,荒诞的游戏,角色说话像被机翻三十次一样不知所云但又有点微妙的感触的游戏,可以看看它
如果你喜欢颠锅模拟器,喜欢煎子弹煎烟头煎冰块煎那些你捡垃圾都不会捡的东西,更应该试试它(有这种人吗?
我觉得电波作是非常需要推荐的,因为你很难在大众的口碑榜上看见它,但如果你能对上电波又会很爽,我会希望所有能喜欢它的玩家都遇见它
但有个雷点是这里有个可以被煎的东西是蟑螂(但超低模,见p4(但你可以选择煎别的

@board 最近的工作告一段落了,在找工作的过渡期随缘接一下文书辅导+雅思口语陪练 🥺

关于我:本科在英国某社科学校,加拿大研究生(ut/mcgill/ubc offer全部带奖),全程diy,专业是人文社科相关(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东亚研究都很对口),常年在校内当TA/RA。英语母语水平,四五年前就有在新东方当雅思口语老师的经验

业务范围:
- 文书润色(只接有初稿的,不代写!!),1000字内90cad/500rmb一篇
- 文书brainstorming session,50cad/300rmb 1h
- 雅思口语陪练 35cad/200rmb 1h

看看孩子吧用过的都说好!精力有限先只接两三个,而且我也希望通过一对一的咨询辅导可以更好的了解你,根据你的个人经历和想法去撰写这篇文书。历代导师和工作同事都说过我是一个很好的writer,我也相信真正的好文书一定要是personal的。希望通过我们的聊天可以帮到你找到自己过往经历和这个专业的匹配点!

提前谢谢各位香油转发(鞠躬

看到一句公公对嬷嬷的回击是:你们知不知道造假币犯法
我笑得像被人打了

换国籍10年了,今天还收到我妈给我打电话,派出所要收集我的姓名工作单位上岗证,村委书记就在家里,不给不走。

我说我早换国籍了,户口已经消掉了,为什么还要上交? 村委书记说:上面安排的。如果不交上去就一直挨骂。然后一直磨。

我说国外没有上岗证什么的,所以只发了公司的名字给他。 大意了,早知道发一个假的公司名字。 不过我反正是两三年换一个公司。

给各位象友提个醒。

生在中国真的是原罪,你伟大的祖国像个背后恶灵一样,一辈子缠着你。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worldboard

有没有人搁鲁汶一起喝酒/逛大街/跑步?!!!俺是女的!!!你是啥都行 :)

(不想被任何人认出来,所以只在这里怒发交友贴,还是人生宝贵的第一次,怎么不算对我们象友的爱呢!!!

谢谢大家!!!给我留言!!!

网友提到不要去读懂别人潜台词,他举例说,如果同事需要借你的车,他应该很直白提出自己需求,而不是一直在绕圈子,说什么自己车坏了,但又很需要去接谁谁,等着你主动提出要借车。因为如果是你自愿提出帮助的,对方就不用欠你人情了……我就一个想法,请谜语人滚粗地球。

大家桑,空洞骑士现在仅需29元,29元你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现在玩空洞骑士通关就能玩上鸽了6年的续作丝之歌(这一次是真的),还在等什么,快来畅玩吧

alive.bar/@satodiya/1150867390 我觉得small talk的“优点”是多少有退出机制,不想talk就模板式划过去、对方也get你不想细聊,不需要动脑子去糊弄或者认真反抗拒绝(然后反而被说没礼貌)。至于“虚伪”,我对small talk的定位就是社交梳毛挠痒痒,不需要什么深刻真情关怀。

另外,不确定是因为北美还是因为年轻人,small talk不指向“私生活切肤相关”topic(e.g. 年龄、婚育、工作收入、住房等等),我感觉反而可以放低隐私警戒顺利直接跳进有意思/有意义的交流,甚至聊得更大胆/少顾忌。我挺多有趣的知识和信息都是和陌生人聊打猎回来的。和陌生人的有意义交流并不会比和熟人的聊天低一等,尽管聊完之后彼此也不知道对方很多所谓“基本信息”并且很可能此生不再见。

RT我靠我也是,每次看到华人圈子(网络上的话比如小红书)嘲讽美国加拿大的small talk文化“虚伪”,“并不是真的关心你”我都:这难道不是很好嘛
说真的small talk这种可以套模板的社交模式我倒觉得压力小一些,how's going这种问题关系普通的回个good,great,not bad就过去了,关系近一点的就说点吃吃喝喝的事情。反而是在海外遇到华人,经常上来起手就是四大天问:移民,工作,老公,房子

不过最近也在想,觉得在北美社交压力小可能也因为我是成年后才来的,如果从小就在这里长大…………………………那还是挺累的

今天跟房东爷爷续约,又被震撼到了。

爷爷不喝酒的理由:

1. 有害身体健康(对肝脏有负担、容易神志不清);
2. 浪费时间(他在同事沉迷酒桌文化的时候读了哲学系的夜校);
3. 不想接触除妻子以外的其他女性;

关于2
我:在韩国职场不喝酒的话不会过得很艰难吗?
爷爷:没有什么事是必须喝酒才能办的。同事或者客户如果要去酒馆,我可以送他们过去,但绝对不会进去。早年有个比我大五岁的男的耍大牌让我喝酒,我没喝,我跟他说,喝不喝酒是自己的事,你凭什么来干涉。然后他就没说什么了。

关于3
爷爷:我太懂男的在想什么了,绝大部分男的沉迷在酒馆喝酒,就是想接触除妻子以外的其他女性,或者喝醉了以后去嫖妓。
我:但是感觉生活中很少碰到像您这么想的人。
爷爷:我两个女婿都不喝酒。
我:?
爷爷:大女儿当初找对象的时候说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爸爸喝醉的样子,所以也不想找爱喝酒耍酒疯的。我告诉你是想跟你说以后也不要找喝酒的对象。
我:没问题。

原来真正的韩国科幻片长这样 :aru_0171:

看到象上转发的被清空花园的Amo in fur,搜了一下发现就是22年这张极出圈的牡丹图的原创。这是一款日系牡丹的变异,出圈后博主花了很多时间考究以确定品种,又联系日方进行变异研究和品种资源交换,进行出关申报,使得这个变异品种落户京都府立植物园。难得的很认真很专业的博主。

最美好的东西,毁于最愚蠢的方式,最卑劣的人。

mapp.api.weibo.cn/fx/adae1d828

bgme.me/@ssabriel/115089925603

是的。并且和大众的污名不一样,无论是难民还是其他政府福利的参与者中,往往有一大批人都是非常渴望摆脱对政府救济的依赖的,阻止他们的并非懒惰,而是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政府官僚程度的迟缓。例如,曾经有许多依赖贫困补助的家庭如果获取正式工作就无法领取补助,但是他们在短期内很难获得与补助金相匹配的薪资,正式工作反而意味着收入下降。对有经济储蓄的人而言这些职业前期的经济阵痛不算什么,但贫困的补助领取者没有储蓄。这些政策的错位让补助领取者只能卡在刚刚够活下去的贫困线上,持续消耗税款。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性少数难民因为缺乏足够的避难申请材料证明自身的性少数身份而一直被关在detention里,因为很少有人在逃难时知道需要什么材料,很多人跟家人的恶劣关系也让他们很难获得关键的政府材料。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中等待政府文件的审批,与流动性极高的各式各样的陌生人同住,不敢出柜,继续活在仇恨犯罪的恐惧里。这些都在反映政策的不合理,体系的失职,而不是寻求帮助的个体的懒惰。

昨天闲着没事坐那和白人友人谈论全球难民问题,尤其是英国这边收留叙利亚难民的问题,起因就是最近那个Bell Hotel收治难民的事件,以及后续一系列的英国本地居民聚众抗议冲突。最开始是这个白人朋友跟我提起来的,说“英国政府把叙利亚难民安排进四星级酒店还给他们每人每月2000英镑的补助”(后来经过我的信源核实发现这是谣言,我后面会讲)、“拿着豪华手机在街上游手好闲”(也是谣言)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英国本地居民的不满,并在难民聚集区楼下聚众抗议。这个白人朋友起先站在英国人这边、和我控诉这些难民有多么高的犯罪率,强奸附近学校的未成年学生(这件事后来也被官媒报道为谣言,但性骚扰事件是存在的)云云。尽管听说了这种新闻当地居民生活安宁被扰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作为一个在英国居住十余年的人自然也不会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但我总觉得这种观点里面有一丝别扭。我在进行事实核查前的第一本能反应就是觉得舆论的聚光灯在政府的引导下聚焦在这些难民的缺陷上了。强奸与其他犯罪在叙利亚难民被引渡进英国之前并非是不存在的;白人本地人的犯罪率也依然常年居高不下(这点我后面找到数据支持了)。那么这些白人住户之前为什么没有去抗议自己本地居民的犯罪呢?我认为这个事的核心矛盾的点应该是政府的不作为。我这个白人朋友听了有些动摇,但还想为自己原先的观点狡辩,他声称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人就是在抗议政府不作为的呀。(此时镜头正好给到三位英国白人受访者在同一种很愚蠢的很privileged的方式控诉叙利亚人,并拿出了他们的宗教作为反例:这些人九岁就允许结婚了……显然他们并不深入了解这个宗教以及信仰这个宗教的群体。)我反问他,那为什么他们的抗议地点在这些叙利亚难民的楼下,而不是英国政府大楼的楼下呢?他被我问得哑口无言,过了一会儿又提出一个新论点:“我作为一个欧洲的移民公民辛辛苦苦几十年给英国政府交了不少税,这才成为了英国公民,凭什么这些人随随便便坐艘船就能入境在这里安定,每月还能领钱呢?”他因此感觉到不公平。我问他那么你来到英国的此前一生也是和这些人一样,生于长于一个战乱国家、无法受教育、基本的生活条件不能保障,居无定所也没有任何民族归属感吗?如果是的话,你或许有条件感到不公平。他又被我问住了。最后一问,是我的继续推进,我说你的这种言论就像是一个privileged hater会提出来的,你没有看到这件事的全局,只是像飞蛾扑火一样被舆论操纵到了全球难民问题的矛盾产生中心的聚光灯下。他反驳说那么我认为你的这种人人都需要被公平对待的想法也是一种身在高位的人傲慢的态度,你认为这些人很可怜所以才会这么想。我听完之后仔细内观了一下,发现我真的没有这种想法,我阐述这种不公平时是将它当作一种事实来阐述的。而我相信公平应该被尽可能深入地在这个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身上去实现,这种相信也是出自一个非常纯粹的地方的。我真的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的国家有权将另外的国家变为自己权力斗争与资源争夺的战场。

我之后在数据查证过程中首先是发现了一个很讽刺的事实:实际上这些战乱地区的难民主要被邻近的发展中国家所接纳,而非富裕西方国家,例如,土耳其、约旦、黎巴嫩等与战区接壤的国家分别收容了数百万叙利亚难民,远超欧洲各国接纳的规模。根据国际救助机构统计,全球难民约84%由中低收入国家收容,而世界六个最富有的国家仅接纳了不到全球难民总数的9% (这其中就包括了英国)。原来这些英国本地人和欧洲白人移民叫嚣的难民收治过度根本就不及总比的百分之十。而且英国的难民收治比例在整个欧洲国家里面都是相对偏低的,我记得好像是排到第十四还是十五。【信源:t.cn/AXv9POz1’s%20refugees,htt

不过近年来,英国难民庇护申请的比例确实是创下了历史新高的。对于本国居民来说,这一变化的确有可能造成一种事态正在滑向不可控局面的体感。于是接踵而至的一个矛盾点就是难民在英国的安置政策和成本争议问题。我专门按照官媒相关新闻的发布时间线去追踪了一下,发现英国政府在收治这些难民的功能性表现方面一直都处于落后的状态。难民寻求政治庇护的申请一直积压严重(这个我一点都不惊讶,英国政府处理各类外来事务申请的效率一直都是极其低下的),截至2024年中旬有约22.47万宗庇护案件尚未结案,其中8.8万等待初步裁定,近13.8万则在初次被拒后进入上诉或遣返阶段 。正是因为庇护审批的滞后,大量申请人一等就是数月甚至数年,使得政府不得不为他们提供临时住宿。这才引发了如Bell Hotel这样的关于英国难民安置问题的一大争议:政府转而将寻求庇护者安置在酒店。早在2019年,英国内政部就与多家酒店签订了长达10年的合同,把部分酒店空置客房用于安置难民,预算高达19亿英镑 。随着申请人数飙升,2021年以来使用酒店安置的规模迅猛扩大,一度全国有超过220家酒店、近5万人在住 。到2024/25财年,政府在酒店安置难民上的支出高达每月1.08亿英镑 。换算下来,平均每名寻求庇护者每晚的住宿成本超过百英镑,等于每人每月约2,000至3,000英镑的开销,所以2000镑的数目并非讹传的政府给每位难民的每月补助,而仅仅是他们的安置成本。这些高额费用并非直接发放给难民个人,而主要是支付给提供食宿的承包酒店和服务公司 。实际上寻求庇护者本人能拿到的生活津贴十分有限。根据一个数据库网站fullfact.org的记录,如果庇护申请者住在提供三餐的集中营地或酒店,每人每周仅有约9.95英镑零用金 ;即便是在提供炊事设施的宿舍自行购食,成人每人每周也只有约49.2英镑补助 。这相当于每天仅7英镑,仅够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开销,英国公益机构的事实核查也表明有关难民“拿着高额现金补助、配备豪华手机”的说法属于严重失实;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设有限制刚刚入境的难民寻找工作的“缓冲期”,通常为期十二个月,在这十二个月内,领取公积金补助和求职都是不被允许的。绝大部分难民实际上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在安置国稳定下来,“我不需要免费的房子或食物。我只想快点拿到难民身份,然后我可以工作养活自己,付自己的房租” ,“只要不让英国人觉得我白拿好处”。【信源:t.cn/AXv9POzd,http://t.cn/AXv9t.cn/AXv9POzDt.cn/AXv9POzD】

最后我来补充一下这个关于安置难民正当性的基本概念好了,以及为什么近年来大批战争频发国家的寻求庇护者来到欧洲发达国家寻求帮助。从全球视角看,冲突造成的难民主要由邻国和发展中国家承担,本就富裕稳定的西方国家却常背负较小压力 。例如英国国内有人抗议安置了几万难民,但仅乌干达一国就收容了同等甚至更多的难民,却几乎没有全球媒体关注。再例如中东战争中,黎巴嫩、约旦等小国的人口中难民占比高达四分之一以上,远超英国的难民占比0.6% 。Oxfam等国际组织呼吁富国应承担与其国力相称的份额,不应让最贫穷国家独自承受难民潮带来的教育、医疗和治安压力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社会讨论对几万难民的安置开销时,也许需要对比一下那些更穷国家为百万难民提供庇护所付出的代价。公平并非只在国家内部考量,也应有全球尺度的衡量。当发达国家因战争介入或历史殖民而与一些地区的动荡有间接关联时,为逃离战火的人提供避难,本身也是国际义务与道德责任的一部分。国际公益组织UNHCR(联合国难民署)也在一份信息普及类的文件中说明,1951年《日内瓦难民公约》明确规定:避难申请者由于逃亡紧急无法合法入境的,不应仅因非法入境行为而受惩罚 。换言之,国际法承认战争难民很可能“无证而来”,但出于人道不得拒之门外。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本地公众明白:难民并非存心违反规则,而是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从宏观的人角度上看,现今发达国家因战争介入或历史殖民而与一些地区的动荡有间接关联时,为逃离战火的人提供避难,本身也是国际义务与道德责任的一部分,但这一点如今并不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本地居民所理解。【信源:t.cn/AXv9POze,http://t.cn/AXv9

m.cmx.im/@yuanhuan/11507811958

⚠️以下内容包括对性侵害的科普,可能会引发不适。英文部分来自于我之前制作的性诱奸科普作业。
🈲本文可以转出毛象,但需要去掉我的名字。禁止用于有盈利的自媒体账号。我之后会在主流互联网平台发布更全面严谨的性诱奸科普和自助资源。

我借这个帖子科普一下,这里面提到的行为是非常典型的adult grooming,成年人性诱奸。这里面出现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 诱惑(enticement):有目的地提供赞美、关注或机遇,以降低犯罪目标的防备心理,或让对方欠人情 (the strategic offering of praise, attention, or opportunitiesdesigned to lower defences and create emotional debt.)这里是夸赞对方,表示自己对对方有好感,暗示恋爱关系。其他常见的手段还包括暗示工作晋升的机会,当着其他人的面偏心犯罪目标等等。这一策略有时也和bribery(贿赂)合并,可能体现为送高昂的礼物等等。对象不一定限于犯罪目标,也可能是其周围的支持网络,目的同样是赢得信任,获取犯罪机会。

🔴胁迫(coercion):在不需要明确的口头或武力威胁的情况下,施加心理压力使其就范。 研究表明,胁迫性诱奸通常利用负罪感、义务性强迫、情感操纵或权威来让当事人无法拒绝。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o comply, without the need for explicit threats. Studies show that coercive grooming often uses guilt, obligation, emotional manipulation, or simply adult authority to override consent. )这也是为什么成人性诱奸经常是权势犯罪,因为权力的不平等和年龄的不平等一样危险。它不使用暴力,也不一定会说出可以被明确采信为威胁勒索的语言。但是它依然让性同意的反面——性拒绝——变得极度困难。这一过程经常伴随着酒精、毒品(substance)的参与,目的都是为了让犯罪对象难以抗议。

🔴孤立(isolation):这一步骤是几乎所有性诱奸都会出现的。它指的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独处,还包括在人际关系上的孤立。它几乎会出现在性诱奸的每一个阶段:目标筛选、接近目标、犯罪实施、犯罪后的风险管理。犯罪分子会尽量挑选犯罪目标人生中较为孤立的时刻和场景接近犯罪目标,通过使用上述手段和其他手段防止目标在犯罪前中后向他人求助,或阻止他人为犯罪目标提供帮助。除了迫使犯罪目标和自己共处于孤立的物理空间,他们还会提供心理操纵让犯罪目标产生耻感,向他人抹黑犯罪目标,等等。孤立是犯罪分子能和犯罪对象形成长期剥削性关系的重要原因。因为在初次犯罪后,犯罪对象身边的社交关系可能已经遭到了巨大破坏。这种破坏可能源于犯罪分子已经花了大量精力引起他人对犯罪目标的嫉妒,取得犯罪目标亲友的信任,营造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破坏对方的社会形象。也可能源于性侵害本身(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是创伤性的,PTSD反应会引发犯罪目标的行为异常,例如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充满惊恐,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不愿与人相处,对他人的帮助意图感到警惕。这些反应本身就会让犯罪对象更容易处于孤立中。社会对性犯罪了解的有限和冷漠也可能让犯罪目标很难获得有效的帮助,继而持续遭到侵害

这就是为什么更多人需要了解性诱奸,知道成人也能groom 成人。因为如果我们不支持受害者,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成为犯罪的一环。这就是为什么林奕含会说性犯罪是整个社会的诱奸。

#TeenyWeenyPsychDeli

Show older
创神星

Quaoar是一颗足够远也足够小(同时域名还没有被抢注)的矮行星!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