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ned post

总之钉一条关于吃的随手小记置顶

调了一个特别好吃的啫啫鸡酱料,记一下。

酱料:黑胡椒粒和香菜籽碾碎,白胡椒粉(有粒的话一起碾碎,只是因为我没有),红葱头切碎,蒜蓉,用热油泼香,加一点生抽老抽蚝油调出底味。

鸡肉用的是去皮鸡腿肉,用一半酱料腌十五分钟到半小时,额外加了一点点小苏打和一点生抽,这里注意酱料+腌肉的咸度是整道菜的咸度,腌肉加了生抽酱料里可以减一点。

辅料还是我日常啫啫鸡那几样:洋葱、蒜头、干沙姜(有新鲜的肯定更好)。热锅到比较烫的程度下辅料炒香,盖上鸡肉,中火啫五分钟,材料会自己出水,这时候可以放剩下一半酱料,放想放的青菜,酱料也稍微匀一点给青菜。再啫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出锅前我还撒了一点紫苏碎,味道更丰富一些。

香菜籽有一点柠檬香气,和酱料风味是很搭的,不放也好吃,但就是稍微不太一样。红葱头换成普通洋葱味道也不太一样,但也好吃。因为酱料里泼了热油,所以鸡肉就不带皮了,那样我会嫌油太多。啫啫煲的好处就是出餐快,材料准备其实也不是很复杂,很适合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随便做一点。

Show thread

因为好奇加拿大这边的情况所以也看了一些论文,发现总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大部分物质成瘾的女性都想要去参加治疗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怕因此失去小孩,然后又涉及到CFS中对原住民女性的歧视……叹一口气。

其实这件事的逻辑和去年发过的一个给homeless people发钱的实验很像,如果打破对目标人群的迷思,在政策上作出一些听起来可能“这也行?”的变化,反而效果会很好。引用一下当时我说的:

“读了一篇研究报道还挺有意思的,在温哥华实验性地给homepless people发钱,有对照组,同时让人预测这些人拿到钱会做什么,大部分人都觉得他们会继续用来吸毒等等。但结果是这笔钱并没有增加他们substance use的花费而是用于生活开销等,而且他们更快地搬进了稳定住所而且存够了第二年使用的financial security money。并且,这些结果实际上为庇护所等服务节省了大量开销,节省的钱远大于这笔cash transfer。

虽然是小样本不过也挺有启发性了,打破了贫穷的人是“无法自控的”和“无法作出理智决策”的迷思。之前福利课上也学过加拿大试点的一些basic income programs,就是发足够你基本生活的钱,记得老师也是说试点结果利大于弊。

vox.com/future-perfect/2152856

Show thread

觉得“吸毒母亲”是不负责任的到底算不算偏见 

算的。最近在上关于物质成瘾的课,对substance use的污名化有了一些之前没想到的认识。我其实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自己对“有物质成瘾经历的怀孕女性/母亲”有隐性偏见,就比如看到“一个吸毒的母亲”这个词组,我的下意识联想是,她是不负责任的,这对小孩来说很危险。这个事实是不是可能成立?是的。但是当所有人把“吸毒母亲”和“不负责任不能负责会对小孩使用暴力”等等负面标签下意识联系起来,不管是对使用物质的母亲来说,还是对小孩来说,其实危害远远大于所谓的“保护”。

这种偏见最大的负面影响是让政策导向“惩罚性”,论文读到美国很多州将产前substance use归类为虐待或忽视儿童的一种形式,胎儿接触受管制或非法物质可能会导致罚款、多年监禁和失去监护权,同时还鼓励向儿童福利机构举报。所以很多时候,当一个有substance use的人发现自己怀孕,更可能做的是孤立自己、不去做产前护理,不然被医院发现就一定要被report那么很可能失去小孩。但显然,这样会导致母婴都处在更大的健康风险下,而且因为少数族裔更有可能被report/受到惩罚,又在其中成为风险更大的政策受害者。这种政策看上去是保护儿童的,但实际上是在把母亲推进刑事司法系统而不是医疗保健系统。很多研究的结果也非常直白:惩罚性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更别说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交叉性因素,比如女性相比男性会更多地和伴侣一起使用物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常遭受亲密关系暴力/创伤,但是加上社会对母职的期待和神话,物质成瘾的母亲只会被立刻认为“噢,你看她是个不称职的坏母亲”。我在某篇论文里读到过一个案例,一个使用毒品的女性发现自己怀孕之后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能告诉伴侣”,因为她知道伴侣会伤害小孩和她。我倒不是想说这是“普遍的母亲天性使然”,但这种严重污名化的政策假设所有母亲都是“坏的”的偏见,再加上本身成瘾恢复治疗就有系统性的性别歧视,对女性的研究和治疗都是相对男性不足的,种种原因都导致——孩子和母亲的处境都更恶劣了。

当然也还有更复杂的一些因素,比如多元性别和性取向,如何用正确的性别代词和指代称呼怀孕者;对原住民的污名和歧视(原住民药物成瘾不成比例地非常高);不同种族、文化相关的偏见等等等。政策上当然需要从惩罚转向支持,包括优先为这些母亲提供需要的治疗护理药物以及育儿支持,但同样重要的是,不要把“物质成瘾的母亲”和“不负责任和危险的”直接挂钩,一定要有一个下意识联想的话,至少是“啊,这个母亲和孩子都需要帮助和资源支持”,这两种思维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非常不同的。

于是又在想为什么我仍然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偏见,回溯起来和从小在国内接受到的教育应该很相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毒品教育课,不仅会讲很多吸毒家破人亡的故事,还有很多吸毒母亲如何忽视小孩如何传染给小孩给一岁小孩喂毒品之类的故事,在那种教育下其实人只能接受到一种信息:吸毒很坏,吸毒的人很坏,吸毒的人是无法自控不理智的可怕的,这种情况下还要生小孩就是坏上加坏。长大之后当然不再会有那么非黑即白的念头,但是当意识到自己仍然把“不负责任”和“药物成瘾的母亲”自动连接起来的那刻,依然轻轻倒吸一口凉气。

还是开个tag存档一下学到的二手知识好了

读过 一个女人的故事 🌕🌕🌕🌕🌗
neodb.social/book/6BlyAd6s6LYZ

因为经历中有许多重叠的共鸣,看的时候一度掉了很多眼泪。「我既确信她是非常爱我的,又意识到一种不公平:她每天从早到晚卖土豆和牛奶,就是为了让我能够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

读过 老派約會之必要 🌕🌕🌕🌗🌑
neodb.social/book/4lVp3qccarTo

李维菁对文字的纤细敏感程度是非常惊人的,密室杀人事件那篇格外好,看焦虑那篇的时候正好处于格外焦虑的时期,读到结尾的时候精神上呆滞了几分钟:“我祈求的這一切請祢給我吧,我想要平靜,我想要誠懇,但祢若真覺得焦慮是我的命而愛與平穩是我命不該得,那你便忘了我剛剛跟祢求的一切吧。”
但对我来说缺点也非常明显,她的写作给我的感觉几乎是两极跳跃,在“我的天哪这也太异性恋了”和“这实在是非常有洞察力的好作品”之间跳跃,许多作品包括同名诗篇我都不喜欢,十岁畅读萌芽杂志意林的我可能会摘抄,但现在只会皱眉,哦天哪,太异性恋了。

读过 被遗弃的日子 🌕🌕🌕🌕🌑
neodb.social/book/17Nw0wN6QDh6

读得太痛苦了,这种痛苦来源于费兰特写得实在好,陈英的翻译之流畅自然也有加成,读的时候能非常具象切实地感受到在异性恋关系中作为女人的痛苦,但时至今日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没办法再对这种太异性恋的叙事感兴趣了。

分享一个我流辣椒炒肉,保证好吃但是不保证特别地道湘味 

材料:辣椒(螺丝椒/辣的长椒都可以),肉(推荐猪梅头肉也就是shoulder blade),蒜和葱白切好备用

做法:
1. 肉切成均匀的片(如果觉得不好切可以稍微冻个半小时会好切很多)。放一点小苏打一点点水抓匀(起嫩肉效果),加少量盐和白胡椒粉(这两个炒菜的时候加也行),适量料酒,加入适量淀粉,抓匀后再喷一点点油封上,一旁备用。这样肉会口感很好,炒的时候也不会粘连!

2. 先热锅喷一点油,小火煸炒剪好的辣椒段到微微虎皮/任何你觉得可以的程度,但不要焦了,之后盛出备用

3. 因为梅头肉会有一些脂肪连接部分,切肉的时候我特地把那些地方单独切下来,此时先把油脂多的几块先扔下锅,变得金黄煎出油之后,下切好的蒜片葱白爆香。

4.这里开始都要开大火,下肉片,用铲子快速滑开肉,此时可以先不动,让它自己煎个大概半分钟到一分钟,再翻面,会发现有些薄的可能有点微微焦脆了,再持续翻炒。这一步会让肉有更丰富的口感,不喜欢也可以跳过直接翻炒。

中间加入适量生抽老抽(我主要是补盐,生抽加得少,老抽上够色就可以不要贪多),也可以加点鸡粉,觉得肉还有一些腥味的话还可以趁大火补些料酒。炒到肉差不多熟再放青椒,翻炒均匀后撒点葱段。

关火之后我让它炉上静置了两分钟,也是想让一部分肉稍微焦脆一些,我觉得辣椒炒肉的精髓就在这一点点的焦感,同时这种炒法做出来肉本身是嫩的,不会老。辣椒喜欢脆的就少煸炒一会儿,喜欢更软更虎皮的就多炒一会儿,总之是比较随意自由的菜谱。

参考做菜流程:先煸炒辣椒,过程中处理肉和切辅料,之后再炒肉,这样比较能够利用时间,我大概十五分钟就做完了。菜品参考图如下:

Show thread

看过 机器人之梦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neodb.social/movie/6jJ4dkY7oEi
看得眼泪汪汪,刚看开头以为是要讲如何面对孤独,后来是如何面对分别,再后来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关于选择和move on的故事。当然可以说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友情,其中一个梦境的六色彩虹大概也算queer coded,但在不被任何标签定义的前提下,它一定是爱。短暂的、热烈的、戛然而止的,但意外分离之后也可以尝试走出去,认识新的人,当然也许同样会和新的人分离,但生活终归是前进的。很喜欢电影对这个部分的处理,ta们在不断回念里move on,最后那个幻想里很难不让我想起那句已经俗到有点非主流的话“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手”,大概爱是尊重彼此新的生活。不过,看完也会想,人一定需要这样一段固定关系内的陪伴吗?所有人都会终究end up在这样的一段关系里稳定下来吗?好像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其中的Duck,消失之后会剩下一张远方寄来的明信片。但尽管如此,尽管如此,这是一部无论如何都非常打动人的电影,也很喜欢其中去性别化的动物设定,有人说这是缺点因为无法代入关系标签,但与我而言是绝对的优点。拜托,不要再追求定义啦。

Btw, 主创一看就有一些horror movie爱好者,看到万圣节闪灵双胞胎的时候大笑了,以及小狗洗澡镜头绝对是惊魂记吧!

看过 神烦警探 第五季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tv/season/5etSwhL
永远让我开心的b99,本季结尾这混乱好笑又感人的婚礼……作为不爱看异性恋结婚场景的人也轻轻落泪了

读过 文青之死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star_empty:
neodb.social/book/0DVRtlPxKwok
赖香吟写东西有种淡却汹涌的劲头,是淌着淌着冷不丁被激了一下的阅读体验。最喜欢天竺鼠那篇,同名的文青之死倒不是我最喜欢的(这篇对我来说太矫揉造作了)。

看过 无人驾驶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movie/5mJ9GPRNRtA
很多地方的处理轻盈和沉重并存,有好多镜头我都很喜欢,是一个十分破碎也十分没有答案的故事,一群无人驾驶的青少年,一盘千禧年的虚幻录影带。(不过个人觉得并不太适合人精神状态很糟糕的时候看

看过 光,光,光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2iVdux89bAT
很让人伤心,很像一场梦轻轻地游走了。

看过 爱的甘露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4tj3BO2F3h5
故事平庸但是蛮可爱的,放到那个年代已经写得不错,查了一下导演也是女同,还是第一位在普通电影院观众面前放映女性性爱场景的女同导演。不得不说女导演拍女人真的很不一样,也好喜欢那个雨中车窗吻的场景哦……

看过 弗兰西丝·哈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neodb.social/movie/7iLEp0k3GQ2
好喜欢,也好伤心。

看过 首尔之春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6rjVMh6bdr8
看到李泰臣一人挡坦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叹息。

看过 海街日记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neodb.social/movie/3QL0rPVekXL
太喜欢了……已经变成我最爱的是枝裕和电影。

看过 年会不能停!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1mPTGqm6P6J
能看出主创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但也许受限,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荒诞讽刺,但结尾还是太俗太让人叹气了(停在2019本身倒是也挺荒诞的)也很高兴看到女角色没有非要谈恋爱而是去实现理想!

和朋友聊天说到象友税,象上有很多收费服务宣传,赚钱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不是利用“象友”这个身份以及大家对“长毛象”环境的信任有一定程度剥削呢,大家在使用服务时可以自行判断。在哪个平台人都没有什么不同,不会因为在长毛象上收费就更专业值得信赖,请最好不要把对毛象的信任嫁接到个人身上。
eg. 如果我看到有咨询师公开强调自己一半来访都是象友,那我不会信任这个咨询师。

心理咨询服务只是这些收费服务里如果出问题可能更严重的一项,并且更不透明,无法用标准判断,也更容易take advantage of “象友”身份(抱歉这句话有点不知道用中文怎么表达,大概是更容易借助象友滤镜而忽略一些咨询中更复杂的感受)只是一些个人无聊浅见,你不认同的话当我放屁即可,本账号不找人吵架也不太喜欢和陌生人说话。

这两条中文内容也挺值得参考的:

假如当事人关注了我的微博 | 私人执业社交媒体使用准则
mp.weixin.qq.com/s/WAhKi6HiqTZ

《心理咨询师微信使用指南》:这个微信行为不仅极不专业,且涉嫌违法!
mp.weixin.qq.com/s/3K8PA57bkiT

如果你觉得你的咨询师在社交媒体上和你的空间边界感让你很不舒服,或许这些内容可以让你找到答案。

Show thread

一条关于在网络上寻找咨询师的不成熟建议: 请最好不要寻找在互联网使用私人账户宣传自己、接待来访的咨询师。 

(以下根据我所在地加拿大/北美的行业法规)首先,这违反了咨询师伦理;其次,尤其当你也使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户去接触咨询师时,你大概率暴露了自己最脆弱的一个小角落。作为咨询师不应该去主动探寻来访的社交媒体账户内容,但是如果咨询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触未来client,显然风险最大的是作为服务使用者的你。

尤其是,当咨询师本人将私人账户和专业账户混在一起,对来访尤其不利,因为来访很容易被操控。举个例子,如果你看到你的咨询师sns账号上更新了一条关于工作的小抱怨,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在说我?或者即使你知道和你无关,可能你也会想我会不会给对方带来了压力?又或者,在下一次你的咨询师出了某些错误时,你会想到那条觉得算了,ta也不容易(因为你有可能潜意识害怕成为导致对方发那条post的人)

即便,即便咨询师毫无此意,但你作为在咨访关系中相对更vulnerable的人,咨询师发的任何一条post都可能会间接操控你的情绪。更别说那种会在社交媒体上和来访互关互动的了,哪怕不互关,单单是互动本身就会向别人暴露谁是ta的来访,或者是某些平台无法隐藏follow和follower,那么也会很容易暴露隐私信息。

此外最最最需要警惕的是会在社交媒体上po出来访感谢信或者是记录来访内容的,哪怕隐藏了关键信息,这绝对违反规定,我不清楚大陆咨询师执业硬性规定,但至少这从伦理上也不对。

另外附上几条参考信息,p1-2是一位加拿大执业的同行老师给的分享(已经过对方同意发出),可以看到在加拿大安省的规定里,只要你的社媒账户说了你是咨询师就需要对账户所有发言完全负责,并且不会因为你用中文并且在中文平台上说话就免责。p2是这样的主动招徕来访的行为也是违反规定的。

p3是我在中文平台上看到过的还不错的一个咨询师社交媒体专业账户的disclaimer,p4是加拿大BC省心理学家协会出的社交媒体使用守则,也可以参考一下,其实最简单的就是通过这个账户是不是专业账户来首先判断这个咨询师有没有分不清专业和私人的界限,如果是专业账户,但是又不断暴露自己的私人信息or隐性暴露来访的可能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来访是从这个账号联系到ta的,来访同样活跃在这个账号的平台/是ta的互关或者粉丝等等。如果遇到这样的咨询师,不用怀疑,ta已经违反了行业伦理,如果ta在加拿大(别的国家我不敢下定论),你是可以report给相应协会的。

并不是说所有想要寻找咨询师的人都有义务了解这些,但互联网确实很容易让人落入陷阱,最近又实在看到太多违规的咨询师现身说法所以多嘴几句。

Disclaimer:本人非加拿大执业咨询师。

Show older
创神星

Quaoar是一颗足够远也足够小(同时域名还没有被抢注)的矮行星!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