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newer

其实身边的绝大部分同学朋友都非常忌讳谈论或者是在这件事上表态,很怕只要提及支持巴勒斯坦被指责反犹,比方说我ig有一条是在墨西哥城拍到一家人窗户上贴着“Jewish for Palestine”,那条基本上没有本地朋友点赞。我有一个本地社工同学story发对关于支持巴勒斯坦和反犹太的帽子指控质疑时,也只敢发个好友圈,然后在我转发"never again to my people(), never again to any people (√)"那条post的时候,这位同学也是默默点赞,后来很叹气地表示几乎无法和别人正常谈论这个问题。

Show thread

社工期刊能刊第一篇还是挺反映北美发达国家本身的意识分野的,即便是作为社会工作者也很难做到恪守Code of Ethics的同时去讨论和寻找办法支持受人权侵犯的群体,理解犹太人在大屠杀历史中的代际创伤并不能合理化对巴基斯坦的袭击,但第一篇那样隐约引导人们相信反犹太主义的确盛行于社工界(反犹太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更抬头不等于这条事实成立)、将犹太人置于完全的受害者视角,其实这种手法阿伦特早就批判过了,不过当时也被她的犹太同胞骂得够惨的。像类似的话术与叙事其实对讨论、尤其是行业内的专业讨论毫无助益只会加强分化和暴力,但想想身边社工同学包括普通北美同学对此讳莫如深的反应,还是苦笑更多一些。

Show thread

翻阅社会工作期刊中,发现最近讨论比较多的一篇是谴责社工行业反犹主义盛行( doi.org/10.1093/sw/swad052 )读了一下很惊讶这种文章能上期刊,它看起来完全是那种小报式、几乎是情绪发泄的文章(并没有提供多少相关证据,并且列出的证据还包括未经核实的婴儿斩首)
然后紧接着就看到另一篇回应这篇的,写得非常好:
doi.org/10.1093/sw/swae011
为了便于大家阅读我抄一点机翻过来:

虽然我们同意哈马斯对平民的可怕袭击“没有正当理由”,但在同行评审的期刊上重复未经证实的主张会导致巴勒斯坦人民非人化,而此类主张被武器化以证明杀害巴勒斯坦人是正当的(Maoz&McCauley,2008)。类似的策略也被用来通过对犹太人的非人化来使大屠杀合法化(Kelman,1973)。此外,流传的虚构故事与事实混杂在一起,使死者及其亲人蒙羞——他们自己的故事可能会受到质疑——并使反犹太主义的表现长期存在,质疑这种暴力是否确实发生过。
……

我们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法伯和弗拉姆(2024)的评论未能为他们关于社会工作领域正在助长反犹太主义的指控提供证据,并且一再提出未经证实的主张并提供错误信息和谎言。虽然这样的文章可能适合报纸的观点专栏,但它不符合期刊对以现有文献为基础提交评论的期望。事实上,该评论并没有提供任何学术参考。同行评审期刊享有作为可靠信息来源并抵制宣传和虚假信息的声誉和责任。以学术评论为幌子发表这样的文章,充其量只会煽动误解、加深分歧、加剧紧张关系;最坏的情况是,它使暴力合法化并成为战争宣传。

看过《地狱客栈 第 1 季》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tv/season/6D6SIBc
又r又可爱,太喜欢了,Angel那段我真的也就看了五六七八遍吧

看过《台风俱乐部》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1tuQq4SwnQJ
和冬夜较为错位的片子,但结束的那一刻觉得台风也依然没有结束。在本地艺术影院看的英文翻译有点奇怪,但镜头都很喜欢,只是很多地方的确觉得看不太懂,不知道是否因为翻译还是已经与毫无道理的残忍的青春期间隔太久了。

看过《怪物》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movie/5V2GwTh1Ikd
实在是很合我胃口的电影,有些地方让人想到伴我同行。完全不觉得安排在这个年龄展现性向困惑是突兀的,异性恋默认小男孩四五岁都能对小女孩产生好感从肚子里就能开始指娃娃亲,为什么小学生的年纪不能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也好喜欢其中关于怪物这个符号的多重映射,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像告白那种风格的电影,但其实常常更像那几张怪物纸片一样轻盈。以及,安藤樱和两位小男孩都演得太好了…

不再看《与恶魔有约 第1季》
neodb.social/tv/season/1k4hlNh
才知道完结了,大概看到第九第十集的样子就失去兴趣了,这种非常狗血烂俗玛丽苏的剧果然还是要没在一起的时候才可爱啊……(不过变态杀手虽然比较平面但变态感演得还可以)

读过《汉娜·阿伦特 : 爱与恶》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book/2RCrkY3uOExp
非常真诚的传记,读过之后对阿伦特的种种观点都有更深的体会。也很喜欢作者并不回避她的缺点,比如她的性别观念和为海德格尔纳粹时期辩护,因为人确实是很难被几个词定义的生物。不过更多的还是感受到阿伦特的个人魅力,坦诚、勇敢、友善、直率,难怪她的朋友会说她有“友谊语言的天赋”。以及看完另一感想是:文男不行,老文男尤其不行。

朋友们我刚刚看完了一本完美的小说。本来想着在原网站评论但是出于想要安利的心态所以在这里小小写一点。思来想去不知道怎么介绍,不是很想说这是一篇通常意义的原耽(这个词通常会在你的大脑里指向一些和本文并不怎么有关的标签),但是,如果你想看一个爱情故事,如果你想知道关于车轮陨落的一切如同恐龙如何灭绝,如果你有大约三小时(忘了看了多久也许更长一点但不是那么长),请来看看这个!
xn--pxtr7m.com/threads/75242/p
游客也可以看到大部分章节,如果你看了像我一样非常喜欢的话我可以给你单独截图设限的那几章。

注:如果跳过楔子(和评论)不会被剧透,回头再看楔子观感有种错综的迷人,从楔子看下去你会知道故事的结局,也许会和我的感受大不相同。但这个选择只有一次,我选了跳过楔子。

再次补充:发现了ao3链接,请请请请:
archiveofourown.org/works/3773

看过《希尔达 第三季》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neodb.social/tv/season/5svDLmN
看到结尾她纵身一跃跳上雷鸟背就开始眼泪汪汪。要是再长一点就好了……想再看一百集这样的故事。第三季风格有点变化明显做了很多新尝试包括加入音乐剧元素,我倒是蛮喜欢的!虽然大家都说很讨厌爹,但是放在希尔达身上其实这个背景补充没有很违和,他作为爹确实有很糟糕的一面,但这部动画毕竟不是为了展示这个世界糟糕到极致,不是吗?至少他让希尔达开车那里还挺好玩的。不过缺少前后呼应的确是真的。谢谢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故事,虽然总想着如果十二岁的我能看到它就好了,但现在当然也不晚。我心中最好最好的小女孩探险故事,它很可爱又实在温柔,在接近梦境的设定里保留脆弱的现实部分,比如三季贯穿变化的母女关系,越看到后面我越喜欢乔安娜。三人团互动很有趣,twig宝宝和艾福也好可爱,我剩下的这辈子都会反复拿出来看的……

一些disclaimer(?)我的这几个塑料小盒子是随别的东西收的二手,所以我不清楚实际上购买是不是特别贵,但凭我对这种产品普遍的价格概念应该不至于。以及我自己不太倡导使用大量塑料容器收纳存放食物,我购买自用的容器几乎都是玻璃的,比较好清洗唯一缺点是重(当然我也有用塑料,只是说这里有个限度问题,比如我觉得买一整套图里那种塑料容器对我来说太超过了还是。

看过《化学课》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tv/season/5o6w51c
总体还是比较喜欢的不然也不会在期末周一口气看掉,但看完有种淡淡的……缥缈感,主角的确是经历了许多性别不公,不管是主角周边的人物设定还是剧情走向,都强调一个小跌宕但力求圆满,而且即便讲种族歧视也放在几个中产家庭背景里,很难不让人觉得太轻飘飘。尽管女权主义叙事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也确实很打动人,不管是关于烹饪还是育儿都有很多女性能共鸣的地方,但它真的更像一部工整的女权主义作业,因为真实笔触欠了点。但如果纯粹当作幻想作品(的确也是?)来看其实非常有意思!化学和烹饪结合起来还蛮有趣的,也很喜欢主角在节目里鼓励女性观众的那一段(包括最后的赞助变更那段也不错)

我能理解很多人从洼地过来包括我自己都会觉得加拿大不错,但很多人会接着跳到“这里很好这个系统也很好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都没办法找到工作/做到xxx那真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在别人批评加拿大的时候加国情怀(加国情怀)上来了说“我没觉得啊你和我是不是不在一个加拿大”。怎么说呢,也许确实是的。我在这个系统里工作越久越意识到,如果你在使用政府各种服务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太多障碍,这一定意味着你已经非常privileged和幸运,你有足以handle这个官僚系统繁琐程度的精力和语言能力,你是在大部分方面主流所以不需要更特殊服务的人,哪怕你是独裁国家逃难来的移民。系统是很容易把人困住的东西,我依然觉得作为生活在这里的人,如何看待政府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Show thread

印象中两年还是一年多以前,在fedi刷到一条嘟大意是:加拿大社工以及政府的服务逻辑并不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资源,而是不让人们得到这些。我当时觉得非常反直觉,隐约觉得能懂但也没太想明白。但工作时间久了接触到的case多了之后完全理解了那段话。我最近才知道这边的工人赔偿(worker's compensation),在claim和拿钱阶段都不能工作或者是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工作条例,背后逻辑是所谓“保护工人”,既然你受伤了为什么还要去工作?工作了不就说明你可以工作不需要补贴?

但实际上,claim的过程通常非常繁琐非常漫长,在这段时间里你拿不到钱,但是也不能工作,就等于完全断了收入来源。而且不仅不能工作,也不能去上学。我有个case是client因为长期在Child and Family services工作,如果有相关经验的人看到CFS这个缩写都应该知道这个领域压力有多大。她工作的领域非常前线非常高风险,直接面对了caseload中太多死去的儿童之后觉得自己不能继续做了,在supervisor建议下申请了精神工伤补贴。听起来很健全吧?精神工伤补贴都有哦。

但是政府一是刁难认证过程,说你要怎么证明这份工作确实给你带来了精神伤害?于是她花了二是用大量的paperwork和漫长的等待时间折磨人,申请过程非常繁琐,而且精神工伤的claim是很容易失败的,那么等待期的零收入就全是沉没成本。但她还是通过种种努力很不容易地成功了,但是呢,在拿到这笔钱中间又被拖了很久而且仍然有很多钱还没拿到,这期间也还是不能上学工作。期间她申请了一个在线项目,但因为不能上学一再推迟最后取消了。此外,申请工伤赔偿还需要用掉也就是清空all the holiday hours,如果在之后找到的工作里她需要喘息都没有机会再用这个假。在这些漫长的反复拉锯里,我的client说她最明显的感受是“政府是在想尽办法证明我不能得到这些”。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些都是那种陷入贫困陷入绝境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吧,否则也不会对这些程序都handle不了——我这个client有三个degree。And that's how the system works.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天哪如此精确地描了一些爱讲刻薄话的中国反贼 

独裁统治下,欣赏俏皮的、几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它的离题。无望中诞生的幽默,绝望处生出的噱头,模糊了娱乐与羞辱之间的界限。幽默需要出人意料的高潮,不留情面才能引人入胜,绽放言语的光芒。有些人能把任何事变成笑话,他们口若悬河,敏锐俏皮,通晓变形和组合手法,是训练有素的幽默老手。但很多笑话在长期的实践中流于低俗的种族主义,消遣着歧视。我工厂的一些同事,可以几小时不停地讲笑话,口若悬河之时居高临下,俯视着周边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噱头隐藏了傲慢,成为一种非条件反射的习惯。讲笑话的人像得了职业病,得意中忘了初心。很多笑话的主题是颠覆罪恶的国家权力的,同时又是种族主义的。我当时真应该帮他们统计一下,在颠覆性笑话中,有多少具有种族歧视色彩。

Show thread

我觉得太二极管其实是人类的通病,人们实在太想知道哪边是绝对正义然后才能轻松靠过去,但现实往往没有这个选项。不合时宜那期提到一句:在加沙屠杀平民的士兵并不会因为他的祖父遭遇过集中营就能被justify,我们理解承认苦难的方式绝对不是默认谁因为受苦难更多而被赋予绝对的“复仇正义”。反对以色列屠杀平民不代表反犹,支持巴勒斯坦也不代表支持恐怖主义袭击。同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的支持巴勒斯坦平民不应该被这样屠杀的同学,别的内容发story都正常范围,唯独这些支持内容会仅close friend可见。这件事在北美几乎烧成必须只选一边站的情况,不合时宜那期也有提到,只是我身处其中也确实感受更深更复杂,而我又在这样一个更世界政治绝对无法脱钩的专业里。一切都是撕裂的,我那自诩苦难中重生而作恶多端的祖国,庞大的又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的而我需要想办法留下的民主发达国家,我需要面对和支持的无家可归的人。战争繁殖下去,人类似乎从来没有进步。

Show thread

最近做家务时听的几期算是正好主题类似的播客,还蛮推荐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来听听。台湾那期驻加沙无国界医生的访谈其实很有意思,医生讲到以色列严查运往加沙的设备,因为说x光机可能含有可用于军事设备的部件所以两三年了还没被批下来运进去,也包括无国界医生运营的医院被轰炸,这当然违反了国际法。以色列方给出的理由是怀疑有军事活动但并没有给出证据,很有意思的是医生在这里的讲述方式是,讲完事实之后又试图为以色列稍稍找补,说也许他们也有努力如何,我当时听着觉得好突兀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补这么一句,直到快结尾主持人提到台湾媒体似乎更偏向支持以色列,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医生当时试图模糊自己的态度。又因为好奇去谷歌搜了一下,发现很多台湾新闻里把台湾代入了被“突袭”(原词)的情境,觉得这或许是中共偷袭的预演,这件事成为后世之师,放在台湾的context又更复杂地不同(但还挺意外又不是那么意外,感觉需要去找台湾朋友聊一聊)。与此同时我意外地翻到七年前一篇台湾记者在以巴边境的稿子,点进去后看到许多细节与无国界医生访谈那期讲得几乎一模一样,很难说不恍惚,我的大脑最直接的反应其实只有一句话:难道人真的deserve这么多年里都过着这样的生活吗?看到结尾她说一定会再回去,不知道她站在当今洪流里,会再想到什么。

总之三期特别适合放在一起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当代战争,又或许是如何在战争里理解人。

看过《弗里达》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half:
neodb.social/movie/50CarlAdOEB
看之前以为会告诉观众弗里达具体怎么变成知名大艺术家,但实际上这部分几乎没有,更像是一直展示她作品的不同context,看着看着对朋友说好适合在她展画的地方循环播放。很多画与人同构的镜头都设计得非常有巧思也非常艺术,特别喜欢镜中人和最后去世那段。服化也特别好,导演审美太好了,已经迫不及待去现场看看她的故居的那天。

看过《垫底俱乐部》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empty: :star_empty:
neodb.social/movie/4O5G53DP3gS
很乐也很尴尬(in a good way...maybe?),是有一点queer版芭比的意思,里面很多对女权男、女权的解构(包括许多男人与马情节)以及lesbian烂梗都很让人嘎嘎乐,但是剧情实在太烂俗了,当成无厘头魔幻片会觉得看得更舒服一点。当然异性恋烂俗电影这么多我很支持烂俗queer影视剧也多多拍。

看过《拾荒者统治 第1季》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empty:
neodb.social/tv/season/57PyYqz
对外星球的想象既瑰丽又柔软,好喜欢。画面声音偶尔会让我想到空洞骑士的苍绿之径(所以在知道胖头宝宝设定名字是Hollow时觉得更妙了),也有点想起爱死机降落外星球那集。故事不那么重要因为设定太迷人了,但剧情密度又刚好能让人看下去,总的来说是需要感受大于逻辑的作品,沉浸进去的话会觉得观看体验特别舒服。也不如说是过一两个月闲着想起来也会坐回沙发上随手点开再回访一次的世界。(非要对比同期所谓也神作的万神殿的话我喜欢这个更多更多,万神殿看上去拥有非常科幻逻辑的好故事但内核还是挺传统无趣顺直霸权的(何况故事在我看来也不算新鲜),这部光是女性人物塑造和有queer情感线就好太多,at least想象力用在了真正有趣可爱的地方而不是想象出一个人类能上传意识但大家还是异性恋的世界。

Show older
创神星

Quaoar是一颗足够远也足够小(同时域名还没有被抢注)的矮行星!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