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DeepL 翻译了这本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s Survival Guide《高敏感人群自我照顾指南 》,需要的友友可以自取。
Dropbox:https://is.gd/Z2wWeQ
最早是听了文森說書讲了这本书新出的台译版,暂时没有电子书,就翻一本大概看看。说书节目也做得挺好的,可以看油管或者同名的 podcas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dy89AfnIWU
书籍信息: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155376.The_Highly_Sensitive_Person_s_Survival_Guide
我对小孩的态度是,不喜欢小孩,非工作状态下不希望和任何小孩接触,认为存在大量讨人厌的、残忍的、没有礼貌的、愚蠢的、总是胡说八道的小孩,小孩也是人类,我不喜欢小孩就像我不喜欢人类。与此同时,我认为每一个小孩都应该得到基本的支持,包含对其独立人格与情感的承认与尊重、恰当的对其身心发展有益的引导和帮助、容纳其进行探索与试错的空间。曾经朋友对我发出的疑问是:你不喜欢小孩为什么还想做一个儿童/青少年工作者?但如果一个儿童工作者对儿童的公正和支持需要建立在喜欢儿童这个基础之上,那怎么ta做的一切究竟是有充分专业性的工作还是只是以个人喜恶为出发点的自我满足呢?这基本也是我对人类个体的态度,也许我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但我仍然希望你可以得到正当的幸福。
统计发现,整个Fediverse正在变得更加去中心化,对Fediverse将趋于集中化的担心可以稍微减轻了:
图一是2022年:
光是前5大实例,就容纳了97%的Mastodon用户
图二是2025年:
前30大实例加起来,也不过容纳了85%的Mastodon用户
来源:
https://systemsapproach.org/2022/12/05/decentralization-strikes-back/
https://aus.social/@Drbruced/114335400872850185
大家好,我拥有一个语言学相关的研究生学位,在英国和中国从事过过小说编辑、游戏文案、游戏编剧的工作,后来也做过论文辅导、写作教师。但我现在想兼职通过写小说、或影视剧还有游戏赚钱、或者建立起作家的名声。除了自媒体起号以外,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我可以使用中文、英语、日语写作,但不知道具体如何在刊物上投原创稿件、哪里可以关注和参加各地写作比赛赛事,希望这点大家能指导我一二。
打算把这个串变成记录我觉得好用的清洁用品
今天要推荐这个,Scott 的 Shop Towels,当时在 home depot 随便拿的,一卷盛惠4刀不到,今天拆开用了以后惊为天人,用来做一次性抹布真的太香了
唯一缺点:太薄,我撕一张要对折两次再用
优点:完全不沾灰,也不沾脏,用热水一冲什么都掉的干干净净,完全不同于之前用 microfiber 擦灰然后洗不掉的抓狂感,我到底都忍受了什么不必要的痛苦 而且巨巨耐用,擦光滑表面可以一直洗一直用,刚才直直擦了四个小时擦到我手腕都痛了才有点破被我丢掉
战绩:擦了十几条踢脚线,十几条楼梯扶手杆,重度擦了五六面墙(配上条的 cleaner);灶台,残留的 ceramic cleaner,烤箱门,n 年没擦的油烟机顶(配热水+小苏打)。不管多脏热水一冲抹布干干净净 会无限回购(但光这一卷都能用到猴年马月)
看过 Slow Horses (流人 第四季) 🌕🌕🌕🌕🌑
https://neodb.social/tv/season/7LgXrUnq2HRVxiw3Bn66kr
事到如今开始好奇下一季还能怎么拍……
关于今天在tl上看到的双A(ASD+ADHD)网友撰写的社交指南,想说网友想帮助有类似困扰的人在困难场合进行社交的心意是好的,但是开头说的是自己用了这些技巧之后甚至能伪装成另一种mbti,那我觉得它作为社交指南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
而且ASD人群其实都会一定程度的masking,以及模仿他人,但是模仿的对象需要谨慎选择。仅从那篇指导写的“询问朋友是否生气,确认对方没有;或有愿意沟通的意图,就夸奖对方做得对”这一条来看,我认为作者预设了社交中他人的回答。这也是典型的ASD表现,期待能用固定范式解决多变的社交问题,实际上很有可能对方没有生气,反而被这种训狗一样的态度激怒了。这虽然正好是ASD害怕的“他人态度莫测”,但用预制菜一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常常会陷入“我明明找到了标准答案,为什么对方还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困境,因为这其实是过度地使用了社交技巧,它会阻碍ASD人士和他人真诚交流。(当然,如果人说自己学这个就是为了应付广泛的、不需要深交的关系,那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作为ASD人士,难免有种还没学会开小轿车就直接上手大卡车的感觉……)
如果ASD朋友需要学习进入社交,我比较推荐阅读专业性更强的书籍,比如《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虽然作为2012年的书它在部分定义上过时了,但它不会预设对方的回答,也不会要求你把自己训练成固定范式的机器人,还是有很多帮助我们去轻松地、减少过分费劲地社交的辅助训练。华夏出版社在近年也出版了很多更女性视角的ASD、ADHD人群书籍,也可以看看。
……当然本书对ASD读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可能还是太大部头啦!大家下文档对照目录看自己需要的部分就好了,请轻松地随便看看吧。
https://zh.annas-archive.org/md5/10bbcadd93c9008ac24ec910f0d2b6af
编辑:有网友认为指南太老了,而且大部分是针对儿童的社交训练,认为以下两本书更合适成人ASD的学习,unmasking的重要性,所以也附录下载地址
自闭症儿童社会规则训练:
https://zh.annas-archive.org/md5/2ee22c016dcd2a133d01f0c13208ef7b
Unmasking Autism:
https://zh.annas-archive.org/md5/f6b31a8dafd6bd39a5986833e66293e6
美国政府反跨性别举报网站曾瞄准加拿大医生
美国政府曾在其官网上发布举报表格,以收集有关为儿童提供性别确认护理的医生的信息,并包括了加拿大的省份和地区。然而,在媒体的询问下,这些加拿大地区的选项已被悄然移除。此举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认为这些举报可能会用于建立监视名单或在边境扣留加拿大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跨性别权利活动家Celeste Trianon指出,这种形式的举报违反了加拿大的主权,并对加拿大的跨性别群体构成隐性威胁。加拿大的性别确认护理是合法的,美国没有权力干涉加拿大的法律事务。
lily说到一个东西是非洲性少数搞的一个自我摄影运动叫75 shots,是在75个同性恋非法的国家的性少数拍摄自己生活的录影集。因为涉及到影片中的当事人的人身安全,这些影评不能在streaming平台上放映,只能开线下的小型放映会,靠口口相传邀请人去看。
rt今天去看了香油推荐的这部纪录片Exclusion: Beyond the Silence,想再转一次给同在加拿大的香油们推荐
这个纪录片很清楚地介绍了加拿大排华法案的始末,也以排华法案为线索介绍了两个广东华侨家庭的家族史,对于我这种不熟悉排华法案和人头税等移民历史的人来说也很友好。片子里讲到的很多 作为移民的困境,对于我们新一代移民来说也是十分有感触的。
而且这部片子没有停留在讲述移民的苦难史、作为outsider的痛苦上,还讲述了很多极有力量的女性故事。无论是在那个年代敢于站出来,为自己的社区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林黄彩珍、林焕喜女士,还是把她们二位的故事记录下来、回到广东寻根的两位拍摄者,她们的journey都是很能带来力量的。同时,片子里也直面了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女主之一回到广东才知道自己的爷爷在加拿大娶妻的同时,在中国也有第一任妻子,而他在准备接第一任妻子和家中九口人去加拿大同住时,她不愿离开,家中的小辈则为了照顾她也放弃了去加拿大的机会。这种复杂也在她们回乡探亲却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体现。这种复杂在移民的故事中时无处不在的。
影片最开始拍摄了一张空着的餐桌,随着人们的讲述餐桌上开始出现各种食物和小物件,到影片的最后,讲述者们、她们在广东的亲人、她们和白人生的小孩,所有的人都在这张桌子上吃饭。这固然有一点“包饺子”的嫌疑,但当时看到这里,想到排华法案期间离散的那八万个中国家庭,真的还是很感动的。无论从前经历了什么,珍惜能够一起吃饭的这份“缘分”,带着祖辈的故事、身份认同的困境继续走下去——我觉得这是这部影片想讲的一件事。
(有些困了写得比较零散,总之推荐香油们去看!应该只有今天和明天两天在cineplex上映 今天去看的时候电影院挺空的,只有很少的几个中国人。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
想象明天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