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套我的健身房爱用routine(自用记录,仅供参考)
一定由热身+训练+拉伸组成,基本上无氧练完会带20分钟左右的椭圆机最大化效益(plus我很喜欢椭圆机)。本人练得不好所以真的是仅供参考且供我个人记录一下。
固定热身环节:
1. 猎鸟狗式和死虫式(各15x4组),对激活核心很有帮助,而且也是比较舒展灵活的动作很适合热身,但还需要再根据具体训练位置增加对应部位的热身。这两个动作可以参考欧阳春晓的视频:http://xhslink.com/a/iU1s8z5c4Zp7
前期健身我还会拎着壶铃走两组农夫行走。
2.根据当天训练重点部位增加热身动作(下接嘟文中会分部位提及)
固定正式训练环节非常推荐加入前锯肌训练:
不管练哪个部位前锯肌训练都会被我放到第一个,我固定会用龙门架做绳索前锯肌出拳(15x4),热身环节视情况加入靠墙滑动。这两个动作参考以下这个,我觉得是关于前锯肌训练的最好的总结视频:
http://xhslink.com/a/q5C7JzFwb2p7
前锯肌是我开始健身之后逐渐发现需要经常练的部位,因为很弱的话容易(or已经)造成翼状肩胛肱骨前移,练肩背都容易弹响。
健身最重要的其实是在中途觉察身体连接,感觉好不会代偿的动作就多做,不舒服了就想想为什么哪里可以改变,容易代偿的话总有很多替代性动作,不要死磕和健身博主同款训练计划。我分享的也都是我自己做起来比较有感觉不容易代偿的,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不一定。
(1/n)
反派这期节目真的是我听到过的聊海棠案和远洋捕捞聊得最透彻的节目了。
1. “电影产业法第一案”是一个纪录片导演在乌鲁木齐拍摄一位艺术家时,被文化执法大队没收了拍摄设备,并且要求他缴罚款7.5万,引用的法条来自《电影促进法》,现在他正在申请行政复议。
2.吴律师认为这位导演的遭遇主要还是因为他本人是活动家+导演,可能是点对点的执法(同时波米说的王兵,吴律师认为王兵只是导演,因为电影不在国内发行,且传播范围小,他的纪录片时长又特别长,所以权力机关会认为他的危害性比较小)。
3.但是这案子的坏影响就在于,也许以后只要你拿起手机拍摄了权力不喜欢的东西,你的手机、pocket 3之类的器材就会被没收,还会被追缴罚款。吴律师特意提到这和天一案是一样的,天一案判决后就会对现在的海棠案起到示范作用。
4.吴律师是刑辩律师,并且一直在做关于远洋捕捞的案子,也参与了今年海棠案的法律救助。他认为民营企业家虽然很多学历不高,但是因为做企业要经常和律师、法条、权力机关打交道,他们知道一旦被抓捕,是不可能因为认罪或者老实交代就被放了的,所以他们会很快速的找律师,并且和律师保持紧密联系(原话:民营企业家是最难对付的群体)。而很多文化界的人、还有海棠事件里的作者对法律根本没什么意识(原话:就是法盲),并且对体制和权力机关的想法很天真,根本不知道体质如何运作。有些人(耽美作者)会咨询过律师后就把律师删了,并且轻信警察的话(比如警察说“你找律师就把这事弄大了”,还有天一的“你签署了认罪书就没事了”),所以会出现被请去喝茶以后出来以为没事了,就没找律师,结果两个月后被羁押的现象。
5.吴律师认为一些未盈利的作者在海棠写文被抓是因为非法经营罪(刑法3-3)的起始句是“以营利为目的”,这法条是论心也论迹的,即只要你把写的文发表在了可以盈利的网站,有这个目的就能抓你。另外,吴律师认为不盈利也没用,刑法3.6.3,淫秽色情罪还在等着你。
6.互联网犯罪现在是沾边就管,没有什么内往外网之分(那很奇怪为什么maskpark不抓?)。
7.吴律师还认为抓耽美写手不只是因为地方财政,还有上面要求重整社会秩序相关,以海棠案为例,耽美文在这国的问题是(1)性是禁忌(性描写=色情品),现在每两个月/半年就有扫黄打非行动;(2)同性恋是禁忌;(3)同性恋又和低生育率挂钩,所以禁忌+禁忌。
8.吴律师认为现在对民营企业家的远洋捕捞可能会暂时停止(捕得差不多了),但是对文化界的可能这几年会逐渐扩大(他原话:刑法有400条,这几年很多不常见的法条可能会被亚文化领域的人激发,比如今年就有手办圈被抓的)。一是因为上面禁止,且经济很不好;二是文化界/亚文化的人比较胆小怕事,且没什么法律意识,恐吓一下就会就烦。
9.普法远远不足,很多人比起律师,更相信权力/暴力机关(比如警察),被权力机关一忽悠很容易就投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看笔录,你国法律非常重笔录,尤其是首份笔录,要认真看,要订正,要修改。
10.波米问很多人说不要找媒体、不要把事情闹大,否则会惩罚更重是不是现实,吴律师说“你不要找人、不要闹大”是他办的很多案子里警察最喜欢说的话,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办的案子有阻力。原则上来说这样的话不可信,一是一个案子有很多单位在办,警察、检察和法官就有三个不同的体系,而一个案子在警察局里就有三五个人办,司法领域里的人给的承诺(比如“你交代了就没事了”),根本不可能落实,更多的是审讯策略。而郭导、海棠和远洋捕捞这三个案子舆论都是利大于弊。
那个女观众在live现场控诉有人猥亵,台上歌手让音乐停止然后把话筒给她让她说的那个事情,我看完了完整视频。
那个歌手确实没什么问题,但是那个女孩子大喊“有人射我腿上了”之后,第一时间身边的男的都在笑,很明显,就是在笑。
歌手没笑,歌手说把门关上,把这个人找出来,说完以后,那群男的又开始嗷嗷嗷热血沸腾了,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正义的事了。
然后现在说什么正常人都会对这种事情是这样的态度,我觉得真的不一定。这个歌手跟场下的观众有一定的权力关系在,是这种影响,导致了看起来这是一场子正常人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群猴子一样的生物根本不在乎,他们就是想被调动起来,想融入集体里做一件热血沸腾的事。人所谓的“正常”和“不正常”,界限薄到难以想象。
在读 Unmasking Autism: Discovering the New Faces of Neurodiversity 🌕🌕🌕🌕🌕
https://neodb.social/book/48pO0hlHo5TuSkpcLVuPKW
看了一部分还没看完,马一下先最近继续看
不再读 Who's Afraid of Gender? 🌕🌕🌕🌕🌑
https://neodb.social/book/1cVLzea3VLccwbD0ImagOi
aka和TERF对骂的理论支持虽然TERF根本不会听。没读完是因为对我来说没什么太新的观点所以只粗略看了几十页,但是材料很新也比较紧跟当下的书,很易读,总体依然很推荐
看过 彗星来的那一夜 🌕🌕🌕🌕🌗
https://neodb.social/movie/71DbMYy6yQjnOzXYkTYWL7
剧本写得蛮精巧的,一个人在家看的后遗症是照镜子的时候都有点不自在……
应该不会有人需要吧但是万一呢…… unsolicited career advice i.e. 我一个文科生怎么找到英国 graduate scheme 工作的
本科开始留英,今年研究生毕业,你能想象到的最文科的专业,不会数学不会代码不会商科
求职上我先排除了八大,好吧我排除了所有大厂因为我讨厌 corporate culture 并且我知道我搞不过求职中介带出来的人
除了运气之外最大的优势是有英国工作经验()
在这里念本科的三年有以 full-time job 的强度搞社团,并且是当地人为主的比较有明确组织结构的社团,整个 community 里大部分人也都比较友好,比较适合国际生起手……
一开始没有很 active 但是后来和一个学长比较熟,所以就开始参与 committee 层面的工作;同时因为学业压力太大,所以经常用社团的 welfare activity 来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社交,顺便和大家混脸熟
因为是谱系小孩所以这种比较 chill 的社交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人类并学习模仿的机会…… 到大二的时候我已经比较,像一个,可以社会生活的人了,到大三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我是英国人(点头
与此同时 committee 里我基本上把每一个 post 都做了一遍,从简单的 secretary 起手学习这里的工作方式,再做一些更细分方向的 fundraising 或者 policy 相关……
这样一路到大三的时候做到了社长,之后的工作内容就多了很多和学校还有其他 local organisation 的合作和协商;同时有一些很聊得来的很好的朋友,所以整体对英国社会文化政治架构之类的也有了一些,大概的,印象()至少不至于说不上话!也能讲英国政治笑话!
所以我觉得文科生找非八大 graduate scheme 重点其实不是语言水平而是对英国人职场文化和工作方式的了解,而这些东西通过和英国人一起混(不是(一起工作来学习是最自然的…… 如果能混到这个程度,语言就已经不会有问题了,然后做过的事情也会足够多,至少不会到面试没有素材说不上来的程度,并且能把我变成一个练习时长三年半的 british small talk and casual convo 练习生,撑过面试和 group work 还是没有问题的!
回头想想其实大部分都是在 stepping into situations that are uncomfortably unfamiliar to me 因为有再也不要回去的决心和非常好的运气,所以才能一直 push myself to learn and put up with whatever discomfort and deal with racism and sexism and queerphobia on the way. 一开始连 Google drive 都不大会用的人可以成为52年来第一个大陆籍社长,graduate scheme 结束转正换工签也不完全是白日做梦吧
唉.
最近又到了玉米10根3-4刀的季节。新鲜玉米我一向是用来白煮或者做玉米羹(加瑶柱冬菇瘦肉那种)的,这次试了下印度的做法,加各种咖喱香料(mustard、turmeric、chilli、姜、孜然、hing<-用炸的蒜+红葱头代替),用牛奶烩,最后加柠檬汁和椰蓉,居然非常有趣。玉米的甜、牛奶的rich、咖喱风味、柠檬的微酸、椰蓉的texture,杂糅在一起丰富但不混乱,大开眼界。下次要试试墨西哥的玉米饮料atol de elote。
以及昨天把不小心完全放熟了的大蕉做成了拉美菜系的煎大蕉片maduros,配红辣椒粉和青柠汁,也是超乎想像。
觉得四处旅行给我带来的一个深远影响是口味变得很open,做菜因此是exciting的,而且不同地域对于同一个食材的不同做法一串试下来正好解决重复/吃腻的问题,绝不无聊(有没有足够energy做则是另一回事)。
想想我好像还真没有去过哪个完全吃不惯的地方。哪怕是英国,刚出炉的鳕鱼fish & chip其实也是好吃的(但冷了立刻变腥),Cumberland香肠也挺不错。经常看到抱怨吃不惯的中东,我和爹亲/不同的小伙伴去了约旦、土耳其、埃及、摩洛哥,每次都吃得相当满意。
(感觉我是口味open但舌头刁,喜欢surprise,但是拒绝low quality——大排档没问题,但菜不好一定会抱怨。这种组合其实去旅游不是很费钱,但是费提前research的脑子和时间<-很难做到就近街上随便找家馆子进去吃)
焦虑下忍不住 vibe coding 了一个计算 EE 分数的小工具。分享给同样对移民加拿大感兴趣的朋友。免费开源。
(算完分我就不焦虑了,感谢法语🙏)
另一位受访者说法庭旁边的饭店(法语原文是啤酒馆)到饭点的时候大家都去吃饭,他们记者和听审的公民就和那些强奸犯在同一个地方吃饭。他们看起来都很正常。世上竟有一家饭店同时坐了如此多的强奸犯。
然后她又加一句:可能就和每一家饭店一样。
如果有香油对用英文创作、向英文文学杂志投稿感兴趣的话,我整理了一个指南可供参考
https://writee.org/ze-avalanche/ying-wen-wen-xue-za-zhi-tou-gao-zhi-bei
我一直在找简易又美味的冷面汤调法,发现了个延边方子,用的是韩国产的青梅汁,而广为流传的是用梨、苹果、柠檬等鲜果浸泡。。。恍然大悟,梅子还在朝鲜民系饮食保留地位,但中国主流饮食已经是不用了,怪不得延边冷面口味无可替代。
另外冷面还有个调料是黄芥末酱,这个也少有人知道,也是曾经广泛使用,现在已经在中国主流餐饮中边缘化的调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W421R76z/?
看过 同窗的爱 🌕🌕🌕🌕🌑
https://neodb.social/movie/3GVpoIy3kZ2BsDKx08BMYK
结尾虽然有点突然但想想也挺符合青少年一天一个想法的纠结个性的……情节比较简单,但放98年拍成这样也不错了,而且两位都挺萌的……
想象明天中午